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下)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数学教案 2017-05-02 手机版


《两位数乘两位数》学案(四)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笔算乘法(进位)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5单元第4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笔算乘法(进位)教材65页例2

学习目标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

2、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学      案

自主预习

1、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2、自学教材65页例2

交流合作

1.怎样才能算出棋盘上的交叉点数目,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3、展示自己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下来。

估算 19×19

笔算19×19 

1  9

×1  9

————

4.师生评议。

(1)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估算能得出准确值吗?

(3)重点评议笔算过程。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你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吗?你怎样才能不忘记加上进位的点?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及时补充纠正。

反馈测评

1.尝试练习。完成答题卡一: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答题卡二: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

完成后,向全班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帮助菜农收南瓜。

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拓展延伸

1.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3.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了与新授教学有关的加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不仅唤起学生的旧知,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由于本节课19×19乘的顺序及计算过程与前面不进位的一样,只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进位,所以新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首先学生试算,然后在组内相互交流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最后在全班进行集体展示。从学生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就是在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重点加强了对学生。

5.《两位数乘两位数》学案(五)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骆科萍           



题 整理和复习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单元第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68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形成知识体系。

2、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会总结归纳乘法计算方法。

学      案

自主预习 1、看看教材第68页“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3、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交流合作

1、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

2、你是做口算乘法的?

(1)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可以先把它看作       来算,再扩大()倍、()倍、()倍……。

(2)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3、估算乘法怎么算?

(1)估算时可以将一个或两个因数看作整()整()数来算。

(2)你能举一个估算乘法的例子吗?

4、笔算乘法怎么算?

(1)笔算不进位乘法

3 2

× 1 3

———

□□﹍﹍32和()的积

□□  ﹍﹍32和()的积

———

□□□

(2)笔算进位乘法

7  8

× 2  6

———

□□□﹍﹍()和()的积

□□□  ﹍﹍()和()的积

————

(3)你发现了什么?

5、阅读短文,猜一猜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1)算一算,说出你的方法

(2)()×()≈()

()×()≈()

()×()≈()

(3)你为什么这么算?说出你的依据。

(4)哪一个结果最接近准确值?

展示提升 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反馈测评

1、小组比赛:练习十七第 1题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23×49         38×62         79×68        42×51       

3、 笔算练习 

24×32       59×27       32×28    64×75       45×62       37×28

拓展延伸

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但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在今后改进方面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6.《面积》学案(一)

学校: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骆科萍            



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6单元第1课时  时间 5月2日

学习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第71-74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知道面积有大小之分。

情感与态度:通过探索、交流与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      案

自主预习

1、自学第71-74页。

2、什么是封闭图形?什么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交流合作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在生活中,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2)观察黑板的面和电视机屏幕的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3)通过刚才看一看、比一比,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 )有( )的,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

2、认识面积

(1)黑板面的大小叫黑板面的面积,地面的大小叫什么?

(2)观察黑板的几条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封闭图形。哪一个是封闭图形,哪一个不是?为什么?

你还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吗?

3、比较面积的大小。出示一些封闭图形:

(1)正方形和圆形比,谁大?谁小?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比,谁大谁小?

(2)像这些封闭图形的     也叫它们的面积。正方形的大小叫做正方形的     ,三角形的大小叫做三角形的     。这几个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

点拨: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探索面积单位。

(1)刚才我们比较了许多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你是怎么比的?

(2)用重叠法比较两张长方形纸的面积,猜一猜,哪个大,哪个小?

(3)用摆图形的方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在上面摆一摆。比出哪个面积大。

你认为用多大的图形摆最合适?为什么?

点拨:用摆图形的方法,能比较两张纸面积大小。关键要选择大小统一的标准。

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观察它的形状和大小。用手比试1平方分米有多大?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剪出一个接近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找出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合适呢?

用厘米测量,面积就用     厘米

从学具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多少? 

点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说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3)认识1平方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或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测教室面积,容易吗?为什么?要用平方    的面积单位合适。

你知道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比试一下1平方米的大小。

说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呢?

展示提升

学生展示,其他学生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疑问。

反馈测评

1、出示用报纸拼贴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找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2、完成答题卡(做一做)。

3、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用1平方米的学具量一量。

4、站一站: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上能站多少个同学吗?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有哪些收获?

2、希望同学们做个细心的孩子,去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你会收获很多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 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介绍,再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剪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并用它们分别来比较身边接近大小的物体的面积,最后我展示课前准备好的1平方米的白纸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大小。这一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由了解——体验——理解,充分在头脑中建立了三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7.《面积》学案(二)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6单元第2课时  时间 5月3日

学习内容 教材第74页例1和75页做一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

2、会用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3、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会度量物体的面积。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量一量、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造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      案

自主预习 1、画一画: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说一说:

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自学教材第74页例1

交流合作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2)比较长是1厘米的线段图和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异同?

(3)1厘米指线段的      是1厘米长,是      单位;1平方厘米指图形的      为1平方厘米,是      单位。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学生交流时,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动手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3)画出1分米的线段和1平方分米的图形,说说有什么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用1米可以测什么?

(2)用1平方米可以测什么呢?

(3)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猜一猜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

5、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6、归纳小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     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      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       。

展示提升 各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反馈测评

1、用双臂比划1米有多长。小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表示1平方米。

2、先估计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一量

小结拓展

1、数学游戏: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每个图案是5平方厘米。

2、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由于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堂上我采取让学生从“画”中感受到: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它则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从“画”中感受它们的区别,只是初步感知,为了进一步强化,我紧接着设计了许多“填单位名称”的练习,帮助建立表象。

8.《面积》学案(三)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6单元第 3课时  时间 5月7日

学习内容 教材第77页例2及78页做一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活动,促使学生经历“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渗透函数一一对应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并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相应的训练。

情感与态度:再层层递进的活动中,感受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      案

自主预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会计算面积吗?

3、自学教材第77页例2

交流合作

1、估一估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太麻烦,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简便吗?

2、摆面积:选出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在上面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

(1)你一共摆了几个小正方形?

(2)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长方形的长摆了( )排,说明是( )厘米;宽摆了( )排,说明是( )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怎么算出来的?

3、出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

平方厘米

(2)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只测量长和宽,能得出面积吗?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测量长和宽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点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4、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是什么单位?宽是什么单位?面积用什么单位?

2、完成练习十九第一题。

3、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拓展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计算时要注意长和宽的单位要一致,面积要用相应的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9.《面积》学案(四)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骆科萍          



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6单元第 4课时  时间 5月8日

学习内容 教材第78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第4、9、11题。

学习目标 1、引导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      案

自主预习

1、看到数学书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数学书与思品书哪一本书的面积大?

2、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那么正方形面积呢?

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吗?

4、自学教材第78页例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交流合作

1、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1)这里有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上面摆一摆,你会发现什么?

(2)动手摆一摆。

2、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它的面积吗?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商量,并动手试一试。

3、你们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了吗?

(1)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后数一数,正好用了( )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先横着摆,一行可以摆( )个,刚好摆了( )行,所以一共可以摆( )×( )=( )个,也就是( )平方厘米。

(3)比较这两种方法。讨论那种方法更简便。

点拨: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4、套用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1)把正方形看做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长是( ),宽是( ),面积=( )×( ),想一想:这是一个巧合吗?  

(2)我发现了它的长和宽      ,长和宽都可以看做是       。

(3)提炼方法:通过刚才的计算,我得出正方形的面积=(    )×(    )

5、通过拼摆和计算,你发现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吗?讨论:要想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小结: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   )是多少。在只给出图形没有给出边长是多少的情况下,要先测量再计算。

6、一张长方形餐桌,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1)求玻璃的面积实际上是求(  )的面积。

(2)试着算一算。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估计并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估计并测量正方形手帕的面积。

3、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的周长呢?

小结拓展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小林要从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重点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10.《面积》学案(五)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6单元第 5课时  时间 5月9日

学习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4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会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学      案

自主预习 1、依次表示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2、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交流合作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 )个,竖排每排摆( )个,一共可以摆( )×( )=(  )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 )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 )×( )=(  )(平方厘米)。 

(5)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 )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 )×( )=(  )(平方厘米)。 

小结:我们可以用摆,用量,还可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平方厘米。点拨: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

(3)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我知道了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4、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  )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反馈测评 (1)练习填空: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拓展延伸

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重点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11.《面积》学案(六)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骆科萍  



题 公顷、平方千米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6单元第6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84页内容,练习二十第1-3题。

学习目标 1、知道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2、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会根据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3、能正确地估计面积。

学      案

自主预习 1、观察教材中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2、体育场太大了,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

3、我们今天要学的是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4、自学教材第84页内容。。

交流合作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猜一下。

2、课件展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点拨: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4、认识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想一想,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算一算1平方千米有多少平方米?1平方千米=(       )平方米

5、认识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1)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相当于(  )公顷。

(2)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约1公顷。1平方千米=(  )公顷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反馈测评 1、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公顷=(   )平方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2、 练习二十  2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     )。

(2)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     )。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你能说说它们的进率吗?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咱们校园的占地面积展开教学的。我校的占地面积约为8350平方米,这一资源为我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教学提供了有力帮助。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起1公顷面积大小的概念。在学生充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后,我又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东湖的面积”进行平方千米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其概念。在课后的课堂反馈中,我发现虽然还是有学生没有建立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概念,但多数学生已基本建立其概念,并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

12.《小数的初步认识》学案(一)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设计者: 骆科萍        



题 小数的认识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7单元第 1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第1、2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学      案

自主预习 1.出示课前收集的一些商品标价牌,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3、自学教材教材第88-89页例1。

交流合作

1、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   )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   )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2)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1)标价牌上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4. 5  0     ( )元( )角

0. 7  0            ( )角

0. 6  5            ( )角( )分

(2)火腿肠5.98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牛奶0.85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面包2.60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读一读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2)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5.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2)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  )米?18厘米呢?

(3)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6.小组讨论。

(1)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2)点拨: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反馈测评

1、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填在课本上)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导学案执教,首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结果,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点研究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见过用“元”作单位表示商品的价格,所以首先让学生理解以“元”作单位的小数的意义。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小组研究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由于长度单位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分层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第一个层次先让学生借助分数理解1米以内的小数的一样,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身高来进行研究,最后再就某一个学生的身高拓展学生理解“1.40米”与“1.4米”的关系

1.《小数的初步认识》学案(二)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题 比较小数大小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7单元第2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90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第3-10题。

学习目标 1、能运用直观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能正确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      案

自主预习 1、上节课我们结实了一个新朋友:小数。如:笔记本1.2元与2.1元,你能改成几元几角吗?如果让你买,你会买哪一个?为什么?

2、看来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3、自学教材第90页例2。

交流合作 1、跳远比赛,小刚的成绩是2.98米,小明的成绩是2.89米,

到底谁的成绩最好?帮他们排出名次。

2、小组讨论、比较。

请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书上。

3、化成分米比较:

0.9米是( )分米     1.15米是( )米( )分米

0.88米是( )分米      1.2米是( )米( )分米

4、化成厘米比较:

0.9米=(  )厘米     1.2米=(  )厘米

1.15米=(  )厘米    0.88米=(  )厘米

(    )﹥(    )﹥(    )﹥(    )

5、在米尺上标出小数,再比较。

(    )﹥(    )﹥(    )﹥(    )

6、小结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的大小,从小数点左边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先比较( )分位,再比较( )分位……一直比较出大小为止。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反馈测评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5○1.8         0.68○0.86

2、比较三种茶叶的价格。

第一种   13.60元

第二种   8.8元

第三种   15.15元

(     )﹥(     )﹥(      )

3、小组内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4、教材第94 页第10题。

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说说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小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还是尝试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比较本小组内所有伙伴的身高”这一活动,学生个个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快就发现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总之,虽然还是处于试行导学案的时间,但我觉得本节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还是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小数的初步认识》学案(三)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设计者:陆达优        



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7单元第3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95-96页例3、例4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学      案

自主预习 1、 笔算8+6=  28+5=  37-5=  12-6= 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手套2.00元,袜子1.60元,你知道这两样一共多少钱吗?

3、自学教材第95-96页例3、例4。

交流合作 1.观察教材主题图.

(1)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小数的加法。

(1)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要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说说你的算法。

(2)0.6元=(  )角     0.8元=(  )角   

(  )角+(  )角=(   )角=(   )元(   )角

(3)0.6+0.8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怎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4)比较算法:一道是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  ),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    ),也就是把(  )对齐再相加。

(5)试笔算0.6+0.8 先将相同数位对齐,再计算。

元  角   分

0 .  6     

+  0 .  8     

(6)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3、探讨小数的减法:

(1)带橡皮的铅笔比普通铅笔贵多少元?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算法: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试算一下。

(3)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元  角   分

1 .  2     

-  0 .  6     

(4)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  )个0.1,减去( )个0.1。

②从人民币来看,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 )角减去( )角。

4.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   ),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练习:3.6-0.5      2.1-1.2    2.8+2.1    6.4+0.9

(2)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计算练习二十二第1题。

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知识的正迁移,首先复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购物经验,所以多数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把小数点对齐的方法。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积极性,我将后面的课堂练习也都设计成“购物”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3.《解决问题》学案(一)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8单元第1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实物图、线段图理解解决用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明确每一步计算依据的数量关系;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结构特点。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学会分析选择信息,合理地选择方法正确解答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      案

自主预习 1、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二(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2、自学教材第99页例1

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方阵,3个方阵,每个方阵8行,每行有⒑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2)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 )×( )=( )(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 )×( )=( )(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2)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题:跑道每圈400米,每天跑2圈,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每箱有24瓶啤酒,一层放4箱,可以放3层一次可运多少瓶?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含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能初步用除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决问题》学案(二)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题 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8单元第 2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1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会用两步除法或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案

自主预习

1、6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有多少人?

2、960个杯子,每6个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以上两题你是什么方法解决的?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3、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乘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探讨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学教材第100页例2。

交流合作

1、观察例题图(60个人表演团体操)

(1)我知道了有60个人表演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了( )个大圈,每个大圈又分成了( )个小圈。

(2)每个小圈的人数相等吗?

2、怎样求每个小圈里有多少人?

(1)要求每个小圈里有多少人,可以先求                  

再求                        

(2)列式:(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也可以列式:(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3)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说说你的方法。

3、有960个杯子,6个装一盒,8个装一箱,能装多少箱?

(1)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能装多少箱,你是怎么想的?

(3)你会用多种方法解决吗?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综合算式:

方法二:

综合算式: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9600千克货物,两辆车4次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方法一:  (  )÷(  )=(  )(千克) 先求                 

(  )÷(  )=(  )(千克) 再求                 

方法二:  (  )÷(  )=(  )(千克) 先求                 

(  )÷(  )=(  )(千克) 再求                 

2、啄木鸟每天能吃645只害虫,青蛙8天才吃608只害虫,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① (  )÷(  )=(  )(只)   (  )÷(  )=(  )(只)

答: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害虫(  )只。

②(  )÷(  )=(  )(只)    (  )÷(  )=(  )(只)

答: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害虫(  )只

③说说你是先算什么的?每一步式子求出的是什么?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你学会了什么?和同学说一说。

2、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特别要求,我们在解题时只要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依然重视学生对于解题思路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5.设计校园》学案(一)

学校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题 设计校园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8单元第 3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

学习目标 1. 认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能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设计自己喜欢的校园。

3. 会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

学      案

自主预习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方向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自学教材第106-107页中设计方法几步骤。

交流合作

1、展示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1)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2)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3)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校园呢?

2、了解自己的校园。

(1)说说你调查的本校有哪些基本设施。

(2)说说学校有什么建筑,各在什么地方?(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谈一谈自己对本校校园现状的看法。说说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5、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1)先用白纸画出各种设施的位置、数量的平面图。

(2)将泡沫制作的设施模型粘贴在适当的位置。

(3)用彩笔装饰校园环境。

(4)用小纸条贴上各种设施名称。

展示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及时补充。

2、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3、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参观交流。

反馈测评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安排活动的,活动内容新颖,学习兴趣高。通过简要讲解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面图,让学生有规可循。

6.《数学广角》学案(一)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三年级 设计者: 陆达优          



题 重复现象—集合思想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9单元第1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学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重复的现象,能分清哪些是重复的。

2、会计算出事物的数量。

3、能运用集合圈来表示重复现象,分清类别。

学      案

自主预习 1、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现在让我们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4、自学教材第108页例1。

交流合作

1、观察教材中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你发现了什么?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 )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 )人,参加语文和数学小组一共有( )人。

(2)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是重复的,这几个人是(   )、(  )、(  )。

(3)在计算总人数时,这三个人怎么办?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说一说两个圆圈各表示什么?中间表示的是什么?

(3)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怎样列式求出两个小组共有多少人?

8 + 9 -(  )=(  )(人)

说一说为什么要减去这几个人?

3、昨天进的货有:铅笔、钢笔、练习本、笔盒、彩笔;今天进的货有:铅笔、钢笔、练习本、三角板、剪刀。

(1)哪些是重复的?

(2)两天一共进了几种货?

(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将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横线表示出来。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

反馈测评

1、课本第110页第1题:一共来了10种小动物,有(  )种动物会游泳,有( )种动物会飞。这里面有(  )种动物既会游泳也会飞。

2、你会将图补充完整吗?试着做一做。

3、中间的圆圈表示什么? 

拓展延伸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统计表中的名单换成本班学生名单,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出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除了完成教材设计的两题,还增设了两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拓展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7.《数学广角》学案(二)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陆达优        



题 实物代换—等量代换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 9单元第 2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9页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第3、4题。

学习目标 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能根据实物代换,计算物体的数量。   

学      案

自主预习  1、课件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场景图)。当跷跷板平衡了,你们认为这两个小朋友谁轻谁重?   

(点评:天平平衡和跷跷板平衡,说明两边物体的重量相等。)

2、自学教材第109页例2。

交流合作 1、水果园里“体重”大比拼:(播放课件)

(1)我们先来看看西瓜有多重?( )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2)4个苹果妹妹进场,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

(3)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1)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在小组内摆学具,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说一说一共是几个?

(3)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分析: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

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  )个苹果。

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  )次,因此是(  )个。

(4)1个西瓜=4千克    4个苹果=1千克     1个西瓜=(  )千克

分析: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

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 ), 4×( )=( )(个)。

3、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1)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

(2)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 )个波萝。

(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 )个2,16÷2=( )(个),

所以1个西瓜和(  )个波萝一样重。

点拨:不同数量的两种物体在某一方面是相等的,那么在这一方面就能互相代换。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反馈测评 1、完成第109页“做一做”, 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2只羊=1头猪      4头猪=1头牛    2头牛=(   )只羊    

(1)先要知道2头牛和( )头猪同样重。

(2)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最后求结果。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2只鸭=1只鹅  4只鸡=2只鹅,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4、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1)△+□=240    △=□+□+□   △=(    )   □=(   )

(2)○+□=91     △+□=63    △+○=46

○=(  )    △=(  )    □=(  )

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本节课我继续尝试用导学案教学。学生首先通过独学理解新知,然后在组内交流想法,最后全班集体汇报。从学生汇报情况看,学生都能理解简单的一个物体换几个其它物体的三个物体间的两次代换,表述也较清楚,甚至还可以列出简单的算式。但对于教材后面相对应的一道“三种不同数量物体之间的代换”的练习有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我顺势抓住机会,让学生就此题再次讨论研究,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很快还找出了两种不同的换法,我再组织学生将这两种不同换法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学生们明白,解答此类型题目的关键是要找出每两种物体之间相等的关系。  

 
相关链接: 人教版三年级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