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2016-05-09 手机版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把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能有效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更具有生活化,能使数学学习生动、形象、具体。

关键词:生活情境  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知识只有穿上生活的外衣,学生才会越发感兴趣,越愿意去接受并主动探究。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数学课堂置于广阔的生活实际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喜欢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平时的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善于结合课本,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刻和数学打交道。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动物园小动物进行骑车比赛的情境:一只小猴骑得是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一只小狗骑得是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学生:“它俩谁会获胜?为什么呢?”学生们听了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小猴会赢,因为小猴骑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滚得快,而小狗骑的车子的轮子是正方形,滚得慢而且会很颠簸。”接着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圆形有哪些特征吗?”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出,不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的探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用心研究并善于挖掘教材,让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创设成一个个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文具店买文具的场景:货柜中陈列着橡皮单价1.50元、铅笔单价1.5元,可以提问:“这两样文具谁贵谁便宜?”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学生早已认识并有所了解,所有学生都知道,1.50元和1.5元都是一元五角钱,所以它俩的价钱一样。然后接着提问:“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小数,你从中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小数的基本性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再例如: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可创设这样两个动画情景:①学生到安德利超市买饼干,电子秤上称得的总价是18.85元,售货员阿姨说:“请付18元9角”;②菜场买菜,电子称上称出的总价6.52元,卖菜阿姨说:“请付6元5角”。提问:“生活中为什么18.85元可付18元9角,6.52元可付6元5角?” “通过比较你发现在付钱时有什么不同?”进而得出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像这样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问题,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联系生活,创设参与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抽象,学生对抽象的内容理解较为吃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使生活实际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体的体积有关?有的学生说:“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然后给每桌学生提供一组圆柱、圆锥和一桶水,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参与与实验会异口同声的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此时我没有给与评价,而是要求前后位学生交换圆柱或圆锥,再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有同样的结论。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实验发现没得到以上的结论,这时我提出疑问:“都是圆柱和圆锥在一起实验,为什么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 而有的不是?”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同组学生主动拿起圆锥和圆柱进行对比,最后学生都能发现具有13 关系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而其它圆锥和圆柱不具备这样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圆锥和圆柱只要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13 ,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运用生活原型,引导主动探究,提升学习水平

1.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路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物体的作用,如:文具盒,书本,橡皮,甚至是我们的学生等等,让学生们拿在手中,抱在怀中,充分感受到这些物体的存在后,再来揭示“体积”的含义,接着借助学生所带的水杯,矿泉水瓶等物体,让学生感受它们都能装得下一定量的水,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表述“容器所能容纳液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在学生们理解了体积(容积)的含义后,接着借助学生手中小正方体学具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让学生取出3个棱长都是1厘米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再用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1层,让学生数一数,发现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就是6立方厘米;再取出1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2层,请学生仔细观察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最后要求学生观察以上摆的三个长方体,小组合作发现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其长、宽、高的乘积。学生对小正方形的摆弄,其实是老师有意让学生参与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新知的习惯,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新知。

2.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经验,这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置于实际生活中,并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才会乐此不疲。我们每位数学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遇到这样一题:工人师傅用一个长40分米,宽20分米的长方形铁板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无盖铁盒,怎样焊接才能使这个铁盒的容积最大?(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请你们小组合作帮工人师傅设计一下。学生们4人一组,借助长方形纸片多数学生在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设计成(如下图):                    

还有个别学生沿着宽边剪下两个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然后把它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宽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5分米

展示出学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发现谁会更大一些?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毫不犹豫的说:“第二种”。在此基础上提问:“有没有可能使得到的长方体铁盒的容积更大?”问题一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得出:沿着长剪下两个长方形,长都是20分米,宽都是10分米,然后把它们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长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通过这样的探究操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究的乐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但实践证明只要把数学置于生活实际中,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又是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的组织,让学生体会出数学的真正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例如:教学“简便计算”时,会出现这样两题:123-98   123-103  我可以给学生创设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妈妈到服装店买衣服,每条裤子98元,每件上衣103元。妈妈身上带有123元,买一条裤子后还剩下多少元?如果买一件上衣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付出100元,找回2元(不够接着再付3元),再用剩下的23元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25元(再从剩下的23元中拿出3元,就是20元)。通过这样的模拟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算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2(123-100-3)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建立数学“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探究乐趣,促进学生发展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当下数学教学往往还是停留在只重视解答书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数学问题,而忽略了数学问题的来源和作用,在学习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不求甚解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不会应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成对称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很快学生就说出许多生活中呈对称的物体。学生这种自觉参与,帮助自己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并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数学教育只有在参与到社会生活之后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光靠收效甚微的讲解传授,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加以应用。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带领班上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参观,要求说一说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所接触到的,在储蓄中出现的有关数学问题,通过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来理解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和怎样计算利息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感受自己发现的问题所富有的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一定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学习水平和探究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