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之我见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2015-05-24 手机版 | ||||
口孜镇中心学校 张秀海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再次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 整合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一名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经历了有许多研究与实践。这些实践与研究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加深了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第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比如小学阶段的统计课,在现有的教材中内容较少,一般只涉及到对统计图表的认识及简单的计算。所举的例子简单陈旧,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记忆、操作,不了解学习简单统计表的意义以及作用,更不会运用简单统计表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至此学生已经明白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分类统计并学会了统计的方法。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进一步追问,通过制作这两张简单统计表,学生有什么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简单统计表的实际作用。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思考角度,给出了出游、穿衣等提议,甚至有学生表示要继续制作历年上海四月气温的统计表,进行对比。让孩子们自己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得出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结论,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分类统计标准,培养了他们在信息时代如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与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现在的课堂存在着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的弊端。课堂教学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 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例如,行程问题的教学中,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离还是相遇等,是解答行程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这些抽象的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有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行程问题的要素。再如,在教学 “统计”时,教学一开始,教师就从多媒体上,把色彩鲜艳的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配上清脆动听的声音,在画面上从上往下一个一个地看落,这一极富吸引力的开声,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只趣。而当这些图形堆积在一起出现时,教师就提问:“每种图形 有几个?共有几个图形?”这时,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多少有点模糊,教师就及时地通过多媒体,把每种图形分类、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完成了由模糊到具体、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第四、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 由于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等)为教师实现特色教学提供可能,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其次,它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再次,它还利用电脑操作的便捷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及时巩固。最后,计算机辅助可变传统的“静态演示”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使用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整个教改有重大的突破,就必须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真正跨入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我们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课程整合,可见促进教学革命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1、多媒体信息组合的演示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演示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早,也是教师目前运用最为得心应手的主流形态。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各种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直觉的、逻辑的、情感的;可以是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的。它们又往往交叉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性、非线性网状信息,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能较好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感知。它为学生主动建构认知过程,更好地学习概念、掌握规律创造条件。建构学习情境中有三个要素:(1)问题产生的背景(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2)问题本质的表征;(3)问题学习的时空保证(学习情景的可控制性)。而信息技术对实现这些要素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分析现象、读取数据、对比总结,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工具的主要表现。 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运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鉴别、分析探究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动静结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形象、连贯、动态的图景,有效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并培养了科学思想,了解了思考的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图景,提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或展现一个包含研究主题的现象,以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图景后,还要能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地展开猜想、探究和有效地思维、分析。教学图景的有效创设和运用,是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构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能提供表现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网络技术及信息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内容材料,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分析、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自觉地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培养能力,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典型形态。它的课堂设计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学习。 利用网络资源,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学生的讨论评价为主的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 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学生实时操作主动探究学习。这是在网络软件平台学习环境中,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 如三年级《多位数的读写》一课,教学中使用专门设计制作的多位数读写学习软件平台,充分发挥了人机交互的学习优势。学习中利用软件平台使不同层次和进度的学生都可以选择相适应的难度进行练习,在基本练习之后,学生并且可以自己随机输入相应的多位数,计算机会读出所输入的数字,这样学生既对自己所输入的多位数进行了确认和判断,也让学生灵活领会知识的难点——“0”在多位数读数时的不同情况的不同处理。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软件平台,根据学习要求和自己的思考去设计学习的环节与进度,并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教学进度做出相应的监控,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认知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原本枯燥的多位数读写变得生动有趣。 网络学习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还能自己设计相应的练习,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为进行某项专题性学习活动而互助协作、共同完成研究探索的任务,并在任务解决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方便地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网络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交流和成果评价,这种交流评价是多边的和自由的。这些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这种整合形态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开放形态,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达到学习活动预期的目标和成效,制订周密的计划和进行规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活动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交互作用、协调提高的学习成果。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熟练地掌握一系列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所谓技术熟练是“整合”的必要条件,没有娴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整合”只能是“凑合”。 所以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就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能利用互联网上内容丰富、翔实、生动、新鲜的信息资料,设计出形象生动、信息丰富、学生感兴趣的课来,通过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摸出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使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和发展自己,实现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相关链接: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