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恰当,学的有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5-05-03 手机版 | ||||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认为“教学做合一”,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通过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知识、创造力,成为“真人”。本文试图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角度,解析陶行知先生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即:以做激趣、以做探索感悟、以做拓展提升,从而激活课堂氛围,打造高效课堂,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等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做数学 体验 实践 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和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所提出的这种“活动化、实践化”的理念,其实正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不谋而合。都突出了学习知识中实践的过程,即“做”的过程。那如何将“做”的方法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发挥“做”的价值呢?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做”中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学科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我是这样导入的: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分到几个,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桃的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 再问:现只有一个桃,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分到桃的个数。 (这时学生一下给蒙住了),有的学生会用半截手指表示,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说表示“半个”桃。 师接着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一下子被难住了,这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新课导入时,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产生疑惑,他们发现现有的知识不足时,必然会激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做”达到唤起“兴味”并用全付的精神去做事体的目的。 二、“做”中探索、感悟、发现 实践出真知,因此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被动接受,因为做了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做,竟而从中理解发现。 [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 为了让学生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 环节一:宣布比赛要求——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个3相加,3个4相加,5个2相加,8个7相加,40个9相加。 比赛结果自然是老师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老师计算的速度,这时老师故设悬念,先请学生回答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板书如下: 2个3相加 3+3=6 3个4相加 4+4+4=12 5个2相加 2+2+2+2+2=10 8个7相加 7+7+7+7+7+7+7+7=56 40个9相加 9+9+9+9…… 环节二:呈现新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2个3相加 3+3=6 3×2=6 3个4相加 4+4+4=12 4×2=12 5个2相加 2+2+2+2+2=10 2×5=10 8个7相加 7+7+7+7+7+7+7+7=56 7×8=56 40个9相加 9+9+9+9…… 9×40=360 在这个环节中, 通过“做口算”比赛活动,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尤其是“40个9相加是多少”,学生在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后,接着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了乘法运算的优越性,感悟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然,让学生做数学,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放手让学生去“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地指导,提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1、教师出示:用白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的粮囤,存放粮食,这张白铁皮长6.28米,宽1.57米,叔叔要小英帮忙算算,怎样围法放的粮食多?小英不假思索地说:“这还要算吗,既然是同一条席子围成的圆柱形粮囤,那么放的粮食应该一样多。”你同意小英的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可以用哪些方法来验证呢?(实验、计算) ①实验法:(拿出老师事先准备的透明的长方形) a比较长方形的大小;b卷成圆柱形(两种不同的卷法);c在底面积小的圆柱里放入大米;d把底面积大的圆柱套在外面;e慢慢把里面的圆柱拎起来把米留在里面;f告诉我你看到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②计算法: 底面周长(米)高(米)底面半径(米)底面积(平方米)容积(立方米) 圆柱1 6.28 圆柱2 1.57 4、讨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规律? 学生顿时开窍,并总结出一条规律: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围成的圆柱体积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数学,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思维过程,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已不再是枯燥乏味、而变得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学生自然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数学问题的活动中去。 三、“做”中巩固深化,提能力 陶行知主张教与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学与用的一致。所以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数学知识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加以选择,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案例]:在学生学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创设了“小鬼当家”的购物问题:妈妈请你用完10元钱买早点,你准备选择哪些物品?有什么理由? 四个面包 三个鸡蛋 两根火腿肠 2元 1元 3元 一瓶牛奶 一斤水果 一碗水饺 7元 6元 1元 三碗面条 两块蛋糕 一块巧克力 8元 4元 5元 二根油条 三个饼子 一斤牛肉 1元 1元 9元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学生说出了许多不同的安排。最后要求学生用算式来表示10的组成: (1)两个数组成10 9+1=10…… (2)三个数组成10 3+6+l=10…… (3)四个数组成10 3+2+4+1=10…… (4)五个数组成10 2+1+2+4+1=10…… …… 本案例通过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做”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巩固了以前学的10的认识和加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样物品的价格,再根据调查内容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有同学在万家超市对几样物品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物品 金锣火腿肠 方便面 空气清新剂 非会员价 4.50元 2.95元 8.80元 会员价 4.35元 2.80元 8.50元 计算一下三种物品:非会员价为4.50+2.95+8.80=16.25元, 会员价为4.35+2.80+8.50=15.65元, 比较一下会员价比非会员价便宜16.25-15.65=0.60元, 看来如果经常到万家超市买东西,办一张会员卡是比较省钱。做完这个实践活动,有的同学建议爸爸妈妈去办一张会员卡。 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做”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利用已学的知识加以计算,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是他对丰富人类创造教育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应将其化作我们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实际行动。在数学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效引导学生学数学,“做数学”,自主探究实践,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2、《陶行知全集》陶行知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相关链接: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