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背后的思考——听《位置的表示方法》一课的思考(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张玉香 今天4月13日,在上海开元小学听了“开元小学教师陆伟增”和“湖北省参训教师胡青华”两位教师所教的《四年级数学——位置的表示方法》(苏教版)“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在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开元小学教师所教的一节课是高效率,很扎实,充满智慧的课”。我也有同感,但我同时在思考着这样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这节课的效率这样高?高效率的课堂支撑在哪里?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便也有了寻找课堂成败原因的“欲望”,所以也就随手记录了下来,以供今后参考。 [思考一]:定位准确 从两位教师(湖小教师和开小教师)的第一环节的引入中不难看出,这两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旧知,其出发点一样,落脚点也一样,只是两人的侧重点不一样。湖小教师侧重于在引导学生对“第几列第几行”的认知建构中,却忽略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第几列第几行”及“统计图中横轴、纵轴”的知识积累,置学生的认知基础于不顾,以至于耽误了课堂时间,受“人教版教材”所呈现的教学思路的限制。而开小教师则很智慧地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仅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体育队形为例,设计由浅入深,渐隐渐变的几组图片演示,帮助学生很快完成了对旧知的重现过程,这种由现实生活过渡到数学图示的转变过程,学生感到很熟悉,很容易接受。 [思考二]:机智老练 由于两位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教材,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才出现了分歧:湖小教师采用“尝试教学法”,把教学的重心下移,充分相信学生能够找到“位置的简洁表示方法——数对表示法”,既使学生不会表示,也没关系,这必竞还是经过学生的思考后,自己“创造”出来的,写的不全或者错误,正是学生再学习的新起点,也是教师可利用的有生资源。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只可惜执教教师还太“年青”,缺乏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机智调控的能力,没有很好地把握时机,正确地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资源的“不全”或“错误”所存在的原因,而是像“蜻蜒点水”一样,只教给学生怎么书写,而没有强调为什么这样书写的理由。“先列后行”的教学就这样完成了,根本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既不会完全用“先列后行”的结构表达自己的思维,又不会完全用“先横后纵”的结构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二者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模糊不清,使一部分学生就没能很快地实现底线目标的达成,导致练习中学生总是像“被卡的磁带”一样,滋滋溜溜、断断续续,思维并不是很畅通。 相比之下,开小的老师则是一个“老道”、“慎密”、“机智”的教师: (1)解读教材深、透。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及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都定位很准,比如教师用“讲解法”教学“位置的表示方法——数对”;再如:教学(7,0)的填写时,把学生的学习困难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等。这些都是教师吃透了教材,深挖了教材,苦心思索的结果,正因为找准了目标,教师的教学才直奔这个目标去设计活动,当然费时不多,少走了很多弯路。 (2)思维慎密、完整。《位置的表示方法》——有序数对表示法是这节课师生共同要解决的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更难理解的是“横轴第几,纵轴没有”、“横轴没有,纵轴第几”及“纵、横轴都没有”这三类情况位置的表示方法,以及学生在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容易忽略的。怎样突破这些困难,教师在预设中就已经考虑到了,并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采取了相应的策略——讨论交流法,“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海岛图中大礁石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7,0)”。试想:这一类问题正是学生学习困难之一,在师生共同合作下很轻易地就解决了,所以教学很顺畅地就完成了预定目标。综观整个课堂教学时间花费的不多,但教学效率却很高,留心数一数:从进入“海岛图”的教学开始到下课,教师设计了共30多道题的练习,这些题即有针对性,又有层次性,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最后一道游戏的设计,调动了全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看得出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还是很动了一翻脑子。 (3)机智地调控课堂能力。教师遇事沉着、冷静,不慌不忙的心态我比较佩服。比如:当教师向学生发出“在书写时,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学生不知道教师要问什么,没有学生呼应时,教师很快意思到了问题的不妥之处——指向不明,就马上调整了课堂提问方式,变成半引导半答式“应该注意…..”、“还要注意写上小括号”。再如,学生在完成“寻宝游戏”中的6个数对填写时,有的学生显得有些慌张,教师发现后就很幽默地说:“别着急,寻宝吗就是要慢慢找,这样才能找到宝物呀!”。很机智地“平息”了学生的浮燥心态,使学生很快进入到“寻宝”的学习中。 思续“滑留”到这里,我总算找到了高效课的根源,但我总觉得这节课缺少了一些我们课堂应有的东西——课堂的“魂”在哪里?学生的立场又何在? 这使我想起了在我国冬天的东北地区,每逢大雪天,积雪如堆的路面上,总有几台铲路机在前面把阻碍交通的雪铲走或推向道路两边,以保障公路的畅通无阻。教师就好比这台“铲路机”,总担心学生会在遇到障碍时“跌到”或“翻车”,孰不知,这样做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信任,包办代替了学生思维。比如:在教学《位置的表示法——数对》时,教师应像“湖小教师”那样,把重心放下去,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去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师再在捕捉资源中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完善。这样学生经历了“思维的尝试”到“思维的转换”再到“思维的成型”,这么一个慢速认知参与的全过程,他就会体悟到“我”所写的方法与教师的“标准”之间的差距、不同在哪!也就会很自觉地产生在书写时哪些地方引起他是应该注意的。这种自觉自悟中产生的认识,要比教师费力引导讲解,一遍一遍地强调作用更大,效果更好。再如:教学“用数对表示海岛图中各个景点的位置”时,教师同样不放心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仍然“替”学生思维,教师认为像(7,0)这类情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所以在学生没有经历“由易到难”的思维形成过程中,想当然地为学生再次扫清了“障碍”。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生正是缺少了这些“风雨”,才更显得“稚嫩”。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是一个“败笔”——缺少育人价值,这里教师应该再次“放下去”,把“海岛图”中几个景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一齐全部“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一“运用结构”的过程中“摸爬滚打”,不怕学生摔跤,就怕学生不摔跤,这样他们经历了由“易”,才会体验到“难”——难在哪里自然由学生而出,才会从“(7,0)、(0,5)、(0,0)”这几组难表示的数对中,充分认识到“数”与“对”的有序性和共存性,我想这才是学生认识的“质”——课堂教学的魂之所在。 相关链接: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