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是学生探索生活的大舞台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数学课堂应是创设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探索生活的大舞台,作为师者就应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数学课堂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联系生活  体验  生活内涵  学习习惯

正文:数学知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认知经验,总结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而我们学生就是要学习这种知识的精华,为我所用,以填补因年龄小而无知的空白。所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引入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实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数学课堂应是学生探索生活的大舞台,使学习数学更有兴趣,更加实用,更加灵活。

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探索,就应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激发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好奇心,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供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愿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数学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生活化的情景,充分给予学生实践合作,发现的探索时机,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提供给小学生探索的舞台,数学将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创造的元素。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所以我们作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引导者,就应把学生引入到生活的大舞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使他们共同体验学习的无穷乐趣,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