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内容提要]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特长,既要着眼于当前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看到适应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理念、调整思路、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人生添彩。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合作  探究  创新

  一、问题提出    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口号。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成为 21世纪的一个生存概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主导数学课堂。这样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接受结论转向探索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 ,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课标》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开展教改,面向全体学生,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立足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学校教育则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创建一种对知识主动追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及校园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因此,以此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 合作探究改革数学课堂。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不是追求成才率,而是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探究潜能消磨在为此而设置的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 

(2)重“教”轻学。 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主要反映学生多“唯书唯上 ”,死记硬背,人云亦云,依葫芦 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能力,形成思维封闭状态,原有的探究学习潜能完全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3)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较重视的是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用于何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的结论,甚至强调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4)重知识掌握,轻非智力因素培养。 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效应性,在个体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其兴趣、爱好、 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发挥综合性作用。由于一度偏重以教科书为主的知识掌握, 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开发,造成了学生兴趣爱好狭窄,情感脆弱、探究欲望减退,意志品质下降。

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下降,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是关系到一代人的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素质教育呼唤“探究性学习”,强调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付之于实践。端正教育思想,革新观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 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学力目标包括基础性学力目标和发展性学力目标。基础性学力目标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统一的,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发展性学力目标是基础性学力目标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对学生没有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它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2).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适应和超越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突出对现实的超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把握。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社会科技动态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科学教育,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实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还强调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等,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遵从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育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2、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这种主导是以保证学生自主性为前提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活动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教师所设计的自主学习活动既包括“外显”活动和外显活动的内化。这种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感受中得到发展。  

五 根据我校实际,结合洋思经验、杜郎口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们自己的“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以自学探究问题研讨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自学探究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分为自学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点评、反馈拓展四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展开。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集体研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感受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坚持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拓展创新。进而实现 “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主动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例如:我们在学完“勾股定理”后,提出“怎样探求勾股数?”以及学完“圆的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作成圆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围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反馈矫正,拓展应用,以学为主,开拓进取。 在这样自主的总结、矫正中,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知识的积累过程,体会学习的艰苦,同时也感受学习的幸福,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合作探究给学生了解教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研究教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气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叶尧城  向鹤梅 编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社的《杜郎口旋风》(李炳亭 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课堂教学有效行动策略》(韩立福 编著)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