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要: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对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操作活动呢?教师需要就操作时机的选择、操作活动时空的把握、操作策略的选择、操作后的交流和内化等方面对操作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操作 作用 策略 有效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学具的特点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改革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体验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了;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何其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引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2、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让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案例一:《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教学片断 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①长方形有4×3、6×2、12×1;②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等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2、(2+6)×3÷2、(1+5)×4÷2、(2+4)×÷+4×2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 3、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建立表象。 操作是学生手与眼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必须经过视觉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才能准确地并有选择地输入大脑,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一种表现为过程、情境形式的动态表象,能使抽象的概念、规律等具体化,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获得理解与记忆。 案例二:《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断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比较的操作活动。①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备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②在圆锥中盛满蓝颜色水;③将水三次倒进圆柱,第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二道红色圈;第三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4、实现活动的内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作用,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活动内化。 案例三:《等分图形的奥秘》教学片断 研究圆的等分线: 师:示范 对折画一条线可以使圆等分成两份。 师:这样的线还有吗?请动手试一试。 师:你画了几条? 生1:4条 生2:8条 生3:16条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对折,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画出16条等分线。 师: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可以对折画2条,找到中心点,然后就经过中心点可以画很多条。 师:谁知道等分图形的奥秘? 生:经过中心点画的。 师:这样的线还可以再画吗?可以画几条? 生实践并得出无数条。 ……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操作之后,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同步进行,让学生有所想,有所做,做后有所思,能有效促进活动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动手操作的策略 1、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教学活动是一种系统行为,学生总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而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常常被他们感兴趣的学具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决定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案例四:《圆柱的体积》教学片断 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 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2、操作要有适当的引导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有效的操作活动更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和原则性指导,能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效果。 案例五:《圆柱和球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先来认识圆柱。圆柱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拿起圆柱形的物体,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 师:你发现了什么? 相关链接: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