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并非那么难——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方向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开设了估算课程。的确,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教好估算真不容易!那么,究竟如何适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置生活化的估算情境,感受估算价值

教好估算不容易,其中一个很的原因是学生主动估算意识极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感受估算的魅力,从而增强估算的意识。

如对低年级的小朋友,就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老师和六年级小得多;知道9比10少一些,比7大一些;知道18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1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春游时,同学们想坐游船玩,每条游船限乘5人,12人需要租几条船?每条船要租金20元,50元够不够?等等。

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一个人在一天中估算的次数比精确计算结果的次数要多得多,最终从精确计算“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不少教师也许会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的估算题材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计算、解决问题还是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如一年级的《今天我当家》中“到超市购物,想买香菇、盐、面粉,笑笑的妈妈带了30元,够吗?”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会如此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很完美。但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

1、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3、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是否正确。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掌握多样化的估算策略,提高估算技能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对学生估算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在具体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估算方法。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依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3、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 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5、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 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个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数558是错的。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如估算47+38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47+38≈50+40=90”;有的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是:“47+38≈45+40=85”;有的学生说:“47+38≈45+35=80”;又有另外的学生说:“47+38≈47+40=87”;还有学生说:“47+38≈50+38=88”……

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四、采取合理的估算评价,增强估算意识

合理有效的评价,将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越走越好。估算教学也是如此,肯定、积极地评价,将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对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起到推进作用。而在估算的评价中要注意:

1、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2、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37+328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为400+300即可判断。

3、对“四舍五入”法的思考。基于上面两点认识,笔者有一个不成熟之见:“四舍五入”法不宜过早进入估算教学。在第一学段的估算教学中,不要严格遵循“四舍五入”法,而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于恒,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适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就将不难发现:估算教学,也并非那么难。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物》 叶尧城  向鹤梅主编

2、《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  徐世贵主编

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郑强主编

4、《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孙逸梅

5、《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  田小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