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内容:比和比例(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正、反比例的意义。 (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学生回答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积一定。 (2)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 (一定)……正比例 (一定)……反比例 (3) 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牛奶的袋数 1 2 3 4 5 质量(g) 220 440 660 880 1100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②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 每袋面包个数 2 3 4 6 所装袋数 24 16 12 8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4)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 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 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 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 圆的面积和半径。 2. 用比例解决问题。 (1) 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 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 (2) 举例。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种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完成。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 ②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路程(工作量) 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3天工作量=全部工作量 3天 全部时间 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 ③检验。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七第3~5题。 复习内容:数学思考(一)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教学例5。 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1)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连线。 问:这样连线方便吗?如果是8个点、10个点呢?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点的个数与连线条数的关系。 ②小组交流。 ③汇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整理后板书。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④你有什么发现? ⑤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果: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2.教学例6。 学校为艺术节选送节目,要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一共有多少种选送方案? (1)说一说你的思路。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三步:把两次选法进行搭配,看共有几种选法。 (2)小组合作,画示意图说明各种选法。 (3)汇报,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 有3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有2种选法。 第三步:把第一步的3种选法和第二步的2种选法进行搭配。 所以,选送的方案共有6种。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第1~4题。 复习内容:数学思考(二)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教学例6。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 通过读题你能判断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学生很难做出判断。 2、 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题意给整理、表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 如: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 A B C D E F 第一次 / / / ○ ○ ○ 第二次 ○ / ○ / / 第三次 / ○ ○ ○ / / 3、引导提问。 (1)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A只可能和D、E或F同班。 (2)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或E同班。 (3)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同班。 4、那么B和C分别与谁同班。 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B只可能和E或F同班。 所以,C只可能与E同班。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八第5~7题。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