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认识负数(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第九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P3—5 练习一 6—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正数 负数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月 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盈 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 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月 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盈 亏(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师: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 生: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师: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师: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哪里?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4、试一试: (1) 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5 -2 -1 0 1 2 4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2接近2,还是接近0?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5、练一练 1、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2、(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 第6题。 某市2004年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季 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平均气温(℃) -10 15 20 -5 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 练习一 第7题。 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练习一 第8题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妈妈于6月10日又存入20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6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 阅读: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练习一 第9 10题。 [课后札记] 第三课时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P10——11 教学目标: 1. 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 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教学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 2、你是怎样分的? 怎样数的?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12 — 14页)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15 — 18页) 3、梯形面积的计算(第19 — 21页) 4、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面积(第26 — 27页) 教材分析: 教学面积计算时,不仅教会学生面积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数方格、图形割补、拼、摆等小系列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是培养学生转化矛盾,探索规律的能力。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会计算的图形,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9课时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到斜边重合。 第二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道斜边重合。 (4)教室用课件进行演示并小结。 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稿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X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X 高 3、教学例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3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长(cm) 宽(cm) 面积(cm) 底(cm) 高(cm) 面积(cm)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用字母表示面公式:S = a h(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 新图形 割补、剪拼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课后札记: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