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万州区高梁中心小学 陈远兰 冯毓华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5页,例1、例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⑴学生在理解长方体表面积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理解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评析: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表述只有一句话,即“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而学生因为受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空间观念等诸方面因素的限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另外,学生们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教、学用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一、实物引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用课件出示实物图,谈话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如牙膏盒、药盒等),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评析: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提出了研究问题,又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1.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先来研究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说得对!请你拿出学具袋中的长方体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物体表面的面积。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外表的面积,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和。 师小结:简单地说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评析: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贴一贴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用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模型学具,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先独立完成。 生1:我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2:我列式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6×3×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5×3×2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3:我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4:我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长方体展开后大长方形的长,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后4个面的面积;5×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再求出它们的和。 生5:我的长方体学具和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后四个面的面积;用3×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找到了解决特殊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真能干! 【评析: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等。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 四、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又是什么呢?它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的表面积同长方体一样都是指6个面面积的和。 生2: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乘以6。 生3: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明白了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找到了它的计算方法。 请计算下图的表面积。(只列式) 4厘米 生1:4×4×6,我用4×4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 生2:还可以列式为:4×6ⅹ4 【评析:由于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没有讲,而是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明白什么是正方体表面积并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质疑问难、巧设练习、灵活应用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大家还有问题吗?请仔细阅读教材33—35页,有问题提出来。 师: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 生:齐声回答“能!”……过了一会又说: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师:对!要想求出牙膏盒的表面积需要量出几个数据?分别是长方体的什么? 生:需要量出3个数据,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请拿出学具袋中的牙膏盒,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制作一个这样的牙膏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生:列式(略)。 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般要知道它的长、宽、高。下面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体药盒,计算出制作这样的药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测量后你发现了什么?(特殊长方体) 生:我发现长方体药盒的宽和高是相等的,所以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生:列式(略)。 师:请你再从学具袋里拿出正方体药盒,求出它的表面积。制作100个这样的药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生:自己解决。 师:又拿出学具袋里的火柴盒,分别求出内匣和外壳的表面积。 这道题有点难,同学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解决的办法。 生:汇报计算方法(略)。 【评析: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全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用品,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从一般长方体牙膏盒到特殊长方体药盒,最后到正方体药盒。争取做到面对不同的形体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人理解,个个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方法。求火柴盒的外壳与内匣一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况下,灵活应用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题,使学生在研究、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发展智力。体会生活中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变化的,只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归纳知识、总结学法、促进提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把你的所得装在自己的成长袋里。 【评析:归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交流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及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析: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课标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并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