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时循环小数的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第九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 3.27676… 301415926… 40.03666… 100.7878 0.06262… 3.203203… 0.2142857142857… 70.2641 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综合练习,运用提高: 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 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P30第6题 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 :P30第4、5题。 课后小记: 在今天的课上,我向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所有除法算式的商不可能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因为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所以任何除法算式余数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当除的次数比余数可能性的个数多时,必定出现与前面余数相同的现象。我用1除以7来举例说明,学生领悟得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其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是初中所要学到的“无理数”。有学生(张子钊)问“我们学不学无理数呢?”,我简单介绍了六年级即将认识的小学阶段唯一一个无理数派。孩子们对无理数十分感兴趣,我又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充介绍了无理数产生的数学史。 第八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P29例10、做一做,P31练习五第7—9题。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 计算器有这么多好处,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3)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 请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找出积的规律。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根据规律很快写出后两题的结果,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第7-9题。 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课后小记: 1、 练习五第7题计算1234.5679*9,部分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八个数字,所以结果为11111.111,其实这题的积应该是四位小数,正确结果为11111.1111。遇到这种情况,可先作指导。请学生看题判断积是几位小数,然后再解释说明。 2、数学黑洞学生们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可再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这种有规律的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作业第9题第1小题的的每后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2的积,再加0。1所得,这个规律难度比第2小题要大,许多学生较难发现,所以要适当引导。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一) ——归一问题 教学内容:P32例11、做一做,P34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5.6/0.07 5.2/0.2 6.9/0.3 5.5/1 0.8*90 2.5*0.2 1.25*80 7.4*0.1 二、导入: 1、教学例11: 同学们,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挂图), 从图中,大家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2)观察对比: 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P32做一做 读题分析数量关系,请学生从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并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P34第3题: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2、独立完成P34第1、2: 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课后小记: 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二) ——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 教学内容:P34—35练习六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教学例12: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没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6个瓶子可以装多少香油?(验证)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难算:如果要包装17个礼盒,需要多长的丝带? 问:这题为什么不能像第1题那样进一呢? 3、小结:看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吗?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3、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四、作业: 1、P34—35第4—6题。 2、搜集生活中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后小记: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