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第十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第70页第6题~第8题、第71页的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提高通分的熟练程度,会比较分数大小的比较, 2.建立本单元的合理认知结构。 3.发展学生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分与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通分 1.复习通分的概念 什么叫做通分,通分一般要用什么来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通分一般要用原来的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是有些同学在做题里没有注意到的。 2、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6和9 4和6 5和10 7和8 4和9 指名学生回答,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很快地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大数翻倍数) 教师再进行训练,教师任意指出几组数,要求学生很快地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二.练习: 把下面每组数通分: 教师板书 5/6和3/8 5/6和7/9 5/3和13/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名中差生进行板书,教师适时进行辅导。 评讲时,强调要用两个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来通分。 三.比较分数的大小。 1、讨论 我们学习了多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大家讨论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归类。 一 分子相同的两分数 二 分母相同的两分数 三 真分数与假分数 真分数与带分数 真分数与整数 四 化为小数后进行比较的两分数 四 约分后能比较的两分数 五 要进行通分才能进行大小比较的分数。 2、出示第7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比较 5/12和5/17 5/6和7/9 7/15和2/3 4/7和3/8 第1题的分子相同 第2题第3题要先通分后再进行比较。 第4题可以以1/2为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方法理解的可能不多,也可以先通分后再比较 这4题也可以都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 对比一下:化成小数与通分后再比较这两种方法谁更快? 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分数大小比较里要灵活选用自己合适的方法。 3、第8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这道题可以直接比较每种书剩下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得出哪种书剩下的本数最少,再推想出这种书卖出的本数最多。 一、探索与实践 两题均让学生先做后讲。 第9题,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第10题,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作业:第6、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玩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