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五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

二、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自身体重    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课的重点与关键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物质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然后通过体验、计算、感悟1吨的重量,并联系身边物体的质量,形成感知。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据此,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物质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2. 通过体验、观察、比较、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与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3. 通过主题画问题的解决,并联系生活,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 猜体重

(1) 你知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 创设情景(出示主题画)

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媚,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学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同时过桥吗?

3.提出问题

老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学生有的认为行;有的认为不行,桥可能会断掉。)

师: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

生:因为桥边写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

生:“限重1吨”就是不能超过1吨的意思。超过1吨就会断掉。

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

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首先要知道1吨有多重。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1. 1吨有多重

(1)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

(5)师: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6)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 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5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猪约重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3. 能否同时过桥(出示主题画)

(1)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2)可以怎样过桥呢?(小组讨论)

(3)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高兴。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个桥吗?为什么?

4. 单位换算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

(1)估一估,连一连(课件展示)

大象     鲸       山羊

50吨   60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习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

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

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新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通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联系生活,进一步感悟吨的大小。

在学生了解1吨有多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让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多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五、教学片段实录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猜体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质量单位有哪些吗?

生1:有千克、克。

生2:还有斤。

师:那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我知道,1千克=1000克,1千克=2斤。

师:你知道得真多,那有谁能估计出老师的体重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的?

生:我猜老师有45千克,因为我的体重是26千克,老师比我要大。

生:我猜老师有60千克,因为我爸爸的体重是66千克,老师比爸爸要小一些。

……

师:你们都猜得很有道理,也很有办法,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我们了解自身的体重是非常有用的,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2.创设情景(出示主题画)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媚,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一起过桥吗?

3.探索新知 提出问题

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生1:我认为他们可以同时过桥。

生2:我认为不行,他们太重了,桥可能会断掉。

师:你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

生2: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能是1吨,不能超过1吨的意思。

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

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首先要知道1吨有多重。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

师: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解决问题

1. 1吨有多重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体重,然后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他有多重。

师:如果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

生:约100千克。

师:如果是40个这样的同学呢?

生:约1000千克。

师: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师:请体重是25千克左右的同学站起来(挑出40位)。这40位同学的体合起来大约就是1吨。

2. 哪些物体大约有1吨

(出示课件)师:1袋大米重5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生:20袋,因为20袋大米刚好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一头猪约重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

生:5头,因为5头猪刚好1000千克,刚好是1吨。

师:你还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大约是1吨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看谁知道得多。)

生1:一辆大客车的重约有1吨。

生2:我觉得2头大水牛就有1吨。

生3:一架飞机的重量有1吨。

生4:飞机很大的,肯定不只1吨,大概有3吨吧。

……

师:大家真棒,知道这么多东西大约有1吨重。那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生:有飞机、轮船、大石头、大象……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师: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生:货车的车门上有写起来。

生:电梯上也不能坐太多人的。

……

3. 能否同时过桥

师:刚才大家知道1吨有多重了。那你们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生:不能同时过桥,因为他们的体重总共有1300千克,超过1吨了,他们一起过去,这桥就会断了,他们就掉到水里淹死了。

师:说得真棒,他们如果同时过桥的话,他们的体重就有:400+300+500+100=13000(千克)了。超过1000千克了,也就是超过1吨了,桥就会断掉。

师:那他们应该怎样过桥呢?大家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

生1:他们可以一个人先过去,另一个再过去。

生2: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走。

生3:还可以让牛大哥先过去,然后他们三个一起过去。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牛大哥他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了桥,都很高兴。

师: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到这个地方玩。我们能同时过桥吗?

生1:不行,因为我们班40个同学的体重就有1吨了,我们全班有57人,这桥肯定受不了,会断掉。

生2:这桥太窄了,我们一起走不过去,会掉进水里的。

生3:我们可以排队走过去。

师:你们想得真周到。我们过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你们还知道什么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呢?

生1: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生2:乘车的时候不能坐超载车。

生3:我还知道坐电梯的时候,人太多了就会有危险。

……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真了不起,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

4. 单位换算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师:你们自己会做吗?看谁的办法最好?

生:3吨=3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生:6000千克=6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6000千克有6个1000千克,也就是6个1吨,就是6吨。

师:这种方法很好,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

六、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自身的体验与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作用。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实施后,感悟如下:

1.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历“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学习有了参与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了解决解决问题的愿望与策略,能主动想办法解决,学生能提出不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建立“吨”的概念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通过与身边的熟悉物体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3.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想到如果全班同学同时过桥的话,会很拥挤,会掉进水里,要排队过去等。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执教:温州市文成县大峃镇小  刘国海

设计:温州市文成县大峃镇小  刘国海

                          指导:温州市文成县教研室  刘肖玲

邮政编码:325306

联系电话:13868661556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