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六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 学 流 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 名 胡 必 泛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选择 (1)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 )棵 A、181 B、165 C、145 (2)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25辆,下午卖出23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正确的列式是( ) A、(54+25+23)÷3 B、(54+25+23)÷2 2、胡老师家今年1——3月用水吨数如下: 月 份 1月 2月 3月 吨 数 8 9 13 (1)从中你能知道什么? (2)能否预测出今年全年的用水吨数? (3)你还想对老师说什么? (五)自主评价,完善认知 师:今天咱们学了什么?是怎样求平均数的? 师:你觉得这节课自己学得怎么样,给自己打个分,最高分10分。 学生商量打分,出示后。 师:能求出我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让学生留作课后作业) 利用全体学生制作自己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导入,不但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新知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整节课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根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回答,逐步将平均数引出,让学生来感知新知。 交流是明晰概念的重要手段,他可以去伪存真,使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精彩在这一过程中生成,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更深的体验。 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用平均数来比的合理性、公平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应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使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得出,也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在尝试解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结出来,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同时,注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灵活性,要善于挖掘、引导、提升学生的闪光点,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做到教学的开放。 练习题的设计做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既巩固了求平均数的算法,又进一步拓展了平均数的意义。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的学习表现打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评价的理念,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体会到课尽却意未了。 五、教学片断实录 出示搜集到的三个学生姓名笔画数统计表。 姓 名 周 强 总 数 笔划数 8 12 20 姓 名 张 开 来 总 数 笔划数 7 4 7 18 姓 名 诸 葛 金 开 总 数 笔划数 10 12 8 4 34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生:比笔划总数,诸葛金开的笔划总数最多,张开来的笔划总数最少。 师:比三人姓名的笔划总数,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要用平均数比。 师:怎么比? 生:就是用总数除以姓名的字数,算出姓名中每个字的平均笔划数,谁的大就表示他姓名每个字笔划数的平均值大。 生补充:因为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同,比总数的话不是很公平,而比平均数就比较公平。 师:学以致用,真了不起,其他同学明白了吗? 一学生复述一遍。 师:同学们会比吗? 生动手计算,得出周强的平均笔划数最多,张开来的平均笔划数最少。 师:怎么不同的比法,会有不同的结论呢? 学生此时议论纷纷,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生:因为他们三人的姓名字数不同,字数越多,笔划数就越多。 生急着说:不一定的,周强只有两个字却比张开来三个字的笔划数要多,应改成笔划数一般就越多比较合适。 师:善于观察,敢与发言,老师也同意你的意见。 生接着说:平均笔画数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一个一个的比,这样比较公平合理。 生:比总数只知道一个人的姓名笔画总数,并不能反映每个字的笔划数。 生:……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在教学中得以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也不断的在更新、发展,教学行为不断的在转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师生教学的文本,教师要善于理解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数学课程的资源。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从统计自己名字的笔画数入手引入平均数,在交流、对比中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特别是上述片断的设计,对于加深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然后自主归纳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使数学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的名字出发,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素材,来研究数学的知识,探究数学规律。通过对教材的改编与加工,使数学素材充满真实感与亲切感,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再也不只是单一的、枯燥乏味的、以被动听讲和反复解题为其主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课堂中更多的应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是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好奇而带来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是学生对知识自主的探究。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明晰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自主构建;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炼,智慧的升华。 (三)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应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选择和自己编制数学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真实地“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我从生活中引入平均数,提炼为数学知识,在返回生活应用平均数解决胡老师家的的平均每月用水吨数,给自己上课的情况打分,再求平均数等等。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因为数学而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生涯也会在与学生的思维、情感碰撞过程中逐步丰满起来。 (四)重视 课前的“预设”与课堂中的“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因为在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富有生命灵性,是真正有意义的。但要想有丰富的“生成”,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预设”。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主题构建学习县级公开示范课) 执教:温州市文成县实验小学 胡必泛 设计:温州市文成县实验小学 胡必泛 指导:温州市文成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肖玲 邮政编码:325300 联系电话:13867755789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