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估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五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P45——46估计。

二、教学准备

教具:1米长的丝带、米尺

学具:直尺、学具盒(盒内装有小棒、丝带、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等;盒外用一条50厘米长的丝带系着,并打个蝴蝶结。)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手量等实践活动过程,逐渐清晰常用长度单位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会较准确地估计以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估计的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学策略:

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清晰长度单位概念以厘米为重点。为解决以上主要问题,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比赛为动力,通过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长度表象,在体验中达到对长度单位的物化,从而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示:1米长的红丝带

2、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备选]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反馈的策略,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3、量:到底估得准不准呢?我们来量一量。

4、比划:

(1)1米是这么长,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吗?

(2)(将丝带对折)这样是多长?你能用手来比划吗?

(3)分别用手比划1分米、 1厘米的长度。

二、展开

(一)画一画

1、比划: 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3个1厘米有多长?(教师演示1厘米1厘米地比划)

5个1厘米?8个1厘米呢?

2、画: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试试看!

3、量: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一量

4、反馈纠偏:同学们用尺子量了后,你画的线段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 ? 

[备选]

若学生反馈画得比较准,则请他介绍画的方法,预计有三种可能:一是1厘米1厘米地画,画了8个1厘米;二是借助已知的物体的长度画,如橡皮长4厘米,则画两个橡皮那么长;三是借助长度单位1分米的表象,再去掉2厘米等。

    若学生反馈画得不够准,则一起探讨画得不够准的原因,预计是1厘米画得过长或过短,即长度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则引导调整纠偏,如用手在尺子上比划1厘米的长,再画一画、量一量等。

5、自由练习:

刚才是老师要求大家画8厘米,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6、反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请原先画得不够准的学生说说经过练习是否有进步,如果有则说说练的过程。)  

(二)估一估

1、小组合作估计包装丝带长

(1)示:学具盒(用丝带系着,丝带还打了一个结,每4人小组一个)

(2)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的长度。 

(3)反馈:各小组汇报估计的长度,师板书数据。

(4)  解开丝带拉直再估一估,小组调整原先估计的数据。

(5)  量一量,揭示测量结果(50厘米)。

(6)评价:哪几个组估得比较准?请估得准的小组介绍方法。

[备选]教师鼓励学生估计时可能采用的化曲为直的策略或分段估计的策略,若生估计时能考虑打结部分长度则给予肯定表扬。

2、组内比赛,评选估计小能手

(1)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先小组选定一样东西,可以是学具盒里的物品(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正方形),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物体(如课桌宽、师生的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比如选定估小棒的长度,每人各拿一根估计长度,再小组一起量一量,记下结果填在表内,然后比一比谁估得较准,就给谁记一颗星,几次下来,谁的星最多,谁就被评为小组“估计小能手”。

实践记录表

名  称 估计结果 测量结果

  ①   ② ③ ④  



     

(2)学生活动

(3)展示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并评选出小组估计能手。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估一估:请各组的小能手上台排成一队,队伍大概有多长?你是怎么估的?

(2)围一围:队中有3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这一圈大概有多长?你是怎么想的?

(3)想一想:

①想象一下,如果台上的这几位小能手都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能把教室围一圈吗?

②若不能,你估计大概要多少人才够围一圈?是怎么想的?

实际围一围。 

三、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我们杭州有名的断桥长度、六和塔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引入环节通过猜一猜、用手比划,旨在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即引发回忆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及其长度表象。 

先“用手比划几厘米”为“画几厘米”建立一定的表象支撑,教师的比划演示为学生起基本的策略导向作用。

    “画一画”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指定画——量——比——纠偏”——“自由画——量——比——纠偏”,使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在不断的估、量、纠偏中,逐渐清晰“厘米”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反馈讨论渗透估计的方法:如1厘米1厘米画、1分米少2厘米、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作为参照对比等方法。

     教师指定画8厘米的线段,再让生自由练习,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长度,目的进一步清晰“厘米”概念,并拓展到清晰“分米”概念(包装盒的宽和高是厘米作单位,长可用分米作单位),先估计系在盒外的丝带长,再解开丝带拉直估,符合做事情的自然程序,同时渗透“分段”估计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这“一曲一直”的对比中,调整数据,发展长度空间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估计学具盒丝带到评选“估计小能手”实践活动,力图体现从扶到放的原则,前者是集体估计指定的物体长度,后者则是独立估计自主选择的物体长度或周长,估计的对象具开放性,力图使学生在实践、竞争中进一步清晰“厘米”、“分米”、“米”的长度观念,培养估计能力。

  “估一估、围一围、想一想”活动,就地取材,估计的对象由“静态的物”发展到“动态的人”。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估计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将知识探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持续发展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五、教学片段实录

   “画一画”教学片段实录:

师: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师用手比划),那3个1厘米3厘米有多长呢?

5个1厘米呢?8个1厘米呢?(师生分别用手1厘米1厘米地比划)

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

生:能!(生尝试画)

师: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画的线段)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谁愿意向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1:我画的比较准,比8厘米只长一点点,我的拇指宽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指一个一个比着画的。

生2: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这么长(用手比划)就看着画1厘米,再接着画1厘米,一直接着画8个就行了!

师:你是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1厘米1厘米画的,真有办法的!

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画,画了4厘米,看看是这么长(用手比划线段),就再画这么长,合起来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画得比较准,我是这样画的,先画1分米也就是一柞长,再擦掉2厘米……

师:刚才都是画的比较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师更佩服画得暂时还不够准的同学也能勇敢地发表你们的想法。

生5:我只画了5厘米长。

师:你真诚实!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5:随便……画一下……(吱吱唔唔)

师:看来凭感觉随便画一下不一定会画得准,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现在知道怎么画了吗?

生5:我想1厘米1厘米地画。

生6:我也是1厘米1厘米画的,但还是相差很大,我画了11厘米多。(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尺子量给大家看)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厘米画得太长了。

师:对,下次要把1厘米画得短点,只有把1厘米画的准了才能把4厘米、8厘米等画准,对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很有办法画得比较准,也有一些同学画得还不够准。那你们想不想用刚才几个同学介绍的办法再来练练,使自己画得更准呢?好,下面同学们就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比比,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好吗?开始!

生:(学生自由练习)

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啦?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我们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生5:我刚才画得很不准,我练习时就先画短点,先画2厘米,一量,1厘米看得太长了,就改短点,第二次画得比较准了。再画了5厘米,一量很接近,再画8厘米,现在已经很接近了。

生7:我刚才8厘米画得已经很准了,我就画了12厘米,结果太短了点,发现后面画的1厘米短了点,又画15厘米,一量只差3毫米。

生8:我刚开始画3厘米,比较准。后来慢慢画长起来,反而越来越不准了。

师:你能发现这是怎么回事?

生9:画1厘米只相差一点点,画长了,每1厘米都会相差,相差就会慢慢多起来。

生10:这是误差!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比较和调整,使自己画得越来越准!老师真为你们的进步高兴!当然,现在画得还不够准的同学也不要着急,只要你用心多尝试,你也会进步的!

六、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04年杭州西博会”和“温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温州市实验小学    李建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