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第五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不确定事件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体会“经常”“偶尔”等词语的数学含义,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统计手段研究可能性,初步教学条形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90~P91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P92~P93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P94~P97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例题的教学线索:安排活动,预测结果,摸球统计,反思体验。 无论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还是可能性有大、有小,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道例题编排了相似的教学活动结构。 例题从安排摸球活动切入,对活动器材、摸球规则、摸球次数都作了规定。活动器材是根据需要设计的,第90页例题教学等可能性,口袋里两种颜色球的只数相同。第92页例题教学可能性不相等,口袋里黄球只数比红球多。摸球要在随机状态下进行,摸球的人蒙住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球的颜色、不能对摸的球有人为的选择。每次在口袋里摸1个球,观察颜色后仍放回。要把口袋抖几抖,使里面的球自然状态地分布。教学可能性相等,摸球次数多,才能说明问题。因此第90页例题安排摸40次,第92页例题只安排摸10次。 摸球前先估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少一些。安排这些估计,既符合可能性的本意,也符合学生实际。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或者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都是在摸球前的思考,教学可能性就是培养这样的认识。猜猜摸到两种球的次数,能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教学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的热情滞留在猜次数上,还要说说怎样想的,为什么猜两种球的次数相等或者不相等,引导他们体验可能性。 摸球统计,一方面是验证猜想,另方面在学习统计技术。第90页例题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这是以前没有用过的整理数据方法。第92页例题用涂方格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左边涂成的方格图已经认识,右边的涂色是第一次出现条形图。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统计技术,体会它的好处和特点。 把统计结果和摸球前的猜想对照,能进一步体会可能性。通常情况是,第90页例题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不大会刚好各20次,经常是次数比较接近,甚至也会次数相差较大。因此,摸球最好在小组里进行。全班十多个小组的摸球结果,有些红球次数略多于黄球次数,有些黄球次数略多于红球次数。综合起来,摸到两种球的次数比较接近,从“次数差不多”体验可能性相等。第92页例题的摸球结果一般能够和摸球前的猜想吻合。从中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2.“想想做做”的两个层次:体会、设计。 配合两道例题各编排一次“想想做做”,都是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 第1题抛小正方体,继续体会可能性相等与不相等。第91页正方体的两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两个面上写“3”,抛这个正方体,落下时“1”“2”“3”朝上的可能性相等。这道题要求把正方体抛的次数足够多(30次),还要收集四个小组的数据并算出合计,都是为了有效地体验等可能性。第93页正方体的四个面上写“1”,一个面上写“2”,一个面上写“3”,抛这个正方体,落下时“1”朝上的可能性大。让学生涂方格记录次数,再次接触条形图。教学这两次抛小正方体,要利用统计表或统计图里的数据,联系正方体上写1、2、3的面的个数,理解“各个数字朝上的次数差不多”“数字1朝上的次数比2和3多得多”,体会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不相等的含义。 第2题在布袋里放铅笔,按照预期的结果设计游戏材料。第91页设计三次,把以前认识的不可能、可能,和现在教学的可能性相等联系起来,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第93页只要设计两次,经历口袋里红铅笔枝数从较多变为较少的过程,体会可能性大与可能性小。教学这两次放铅笔,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放铅笔时的思考,把心向放在对可能性相等、大些或小些的体验上。 3.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巩固双基,拓展视野。 练习九的内容之一,巩固统计知识,熟悉统计活动。第1题根据条形图里各种天气的数据填表,第5题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画条形图,锻炼看图、画图、用图的能力。 练习九的内容之二,用经常、偶尔描述可能性。第1题里晴天18天,经常出现;1天下雪,偶尔出现。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偶尔、经常的含义。第2题用这两个词语描述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 练习九的内容之三,理解可能性相等、可能性大、可能性小。这些在例题和“想想做做”里已有足够的铺垫,第3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体会这些数学语言的意思,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初步应用。 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条件发生变化,会引起可能性的大小发生变化。如在原来的扑克牌里加入几张红桃牌,摸到红桃牌的可能性会变大,摸到其他牌的可能性变小了。 第十单元 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初步认识分数,教学的起点和要求都不高,以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为内容。 P98~P100教学几分之一。包括分数的读、写与各部分名称,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P101~P103教学几分之几。在体会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P101~105教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98页例题创设平均分物体的情境。从分的结果能用整数表示,到不能用整数表示,引出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是适应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是认数的一次扩展。这样的体验一直延续到“想想做做”里,一个图形被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能准确而清楚地反映现实的意义。 2.重点突破、举一反三,感知分数的意义。 本单元不出现分数的定义,在充足的具体素材里感受分数的意义。重点突出一个分数的意义,由它带出一批分数,是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策略。 教学几分之一,以 为重点。首先在平均分蛋糕的情境中体验 的产生,每人分得“半个”是生活经验,“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的数学知识。接着联系平均分蛋糕的实物图,讲述 的含义,突出“平均分成2份里的1份”,教学分数的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表示它的 ,尤其是各种不同的对折,各个不同位置上涂色,能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 从 带出其他几分之一。第99页例题先用一张圆纸片,表示它的 ;再用另两张同样大的圆纸片,分别表示它的 和 。引导学生从 的意义联想 、 的意义,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体会其他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几分之几,以 为重点。第101页例题把正方形纸里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这是一次开放的活动。涂其中的一份,用 表示,是旧知识。教材指出:涂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 , 也是分数。让学生初步感受 与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分数,在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引出几分之几。这样,就能继续体会涂其中的2份,是这张纸的 ;涂其中的4份,是这张纸的 。 和 也是分数。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体会到 与 、 的区别与联系。 3.比较大小,进行加、减计算,继续体会分数的意义。 本单元比较分数的大小,都在图形直观下进行。不出现抽象比大小的习题,不总结比较的方法和规律。使比较大小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促进分数概念的形成。 第105页教学分数加、减法。本单元的加、减计算是最简单的,在两个同分母分数之间进行,且分母不超过10,计算结果不需要约分化简。例题在现实的情境中,从分数的意义切入。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 和 ,能够感受一共涂了多少,红色比绿色多涂多少,由此引出分数的加、减计算,体会和为什么是 、差为什么是 。初步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并应用到简单的计算中去。教材里不出现计算法则,要求按分数的意义思考,可以加强分数的概念。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