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数学单元备课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五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计划 手机版 | ||||
序号:136 年级:三年级上册 单位: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姓名:董雪芹 第几单元:第一单元《测量》 电话:13583379025 第一单元 测量 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设计特点 1.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计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5)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以吨作单位。 (6)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建议 1. 注重体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如1毫米、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一些较小的单位,如毫米、分米,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直接感受,如用手势比划一下,直接用某个实物的长度来表示一下。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如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如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两个地点间的距离来感受1千米有多长,用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感受1吨有多重。 2. 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安排了许多先估测再实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质量观念。但估测能力并不能只靠几节课、几个题、关在课堂上就能够培养得起来的,需要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培养。 课题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知道它们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因此通过设计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找一找、议一议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以及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等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与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和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4.认识长度单位计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学生尺、米尺、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卡、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毫米、分米产生的意义。 1.导入: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猜一猜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填写在发给你的表格里。 估计 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1)学生估测 (2)交流汇报估测结果: 3、量一量:师引入:同学们对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估测出了不同的结果,那么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我们怎样来进行验证呢? (1)学生分组测量书的长、宽和厚度。 (2)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 4、揭示毫米的产生:由于课本的长、宽和厚不是整厘米数,是否能用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表示呢?从而揭示板书“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观察发现:看一看,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真观察,把你发现的说出来,得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 (2)数一数 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5)看图回答: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设疑激思:师让学生用毫米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揭示长度单位“分米”。 A、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小组讨论回答: A、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剪下1分米的毛线并用手势表示1分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B、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4)E、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3.测量,做一做(第4页) 三、巩固发展 1、选择合适的长度在( )里打对号。 黑板的长是3厘米( ) 3米( ) 3分米( ); 一条毛巾的长是7毫米( ) 7厘米( ) 7分米 7米( )。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房子的高是3( ); 一枚5分硬币的厚度是2( ); 铅笔盒的长是22( ); 大拇指的指宽是12 ( )。 3、判断对错。 4、小明的日记(找错误)。 四、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从下列活动中任选其一进行测量并记录。 A、教室中的任意物体 B、小组成员每人的身高 C、小组成员每人一步的长 五、全课小结:让学生谈收获。 课题二: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千米的认识,第8页的例4、例5。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2、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3、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力求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通过“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用投影、挂图代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课件“认识千米”见课件展示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 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把课题补充完整)。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 3. 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4.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 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课题三 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教材第8页例5。)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 2、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1千米 = ( )米 1000米 =( )千米 7米 = ( )分米 3分米 = ( )厘米 4厘米 = ( )毫米 200毫米 = ( )分米 2、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其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千米等于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3千米 =( )米 (1)学生先独立思考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2)教师总结算法: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3000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3)出示5000米 = ( )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算法。 2、比较两题,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中得题目。 2、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4、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课题四:吨的认识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学习目标: 1、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能列举生活中大约重1吨的物品。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以及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师:能估计一下老师的体重吗?学生自由估计。 师:同学们在估计老师体重的时候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你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引入“吨”。 (1)师:你能估计它的体重吗?(鯊鱼) 学生估计后,老师出示它的体重是3000千克。 师:还有更重的。出示鲸鱼和恐龙大案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鲸鱼:72000千克 恐龙:45000千克 师:对这些动物的体重有什么感觉? (2)教师出示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 提问:计量这些物品的重量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将给我们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麻烦,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 教师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每组一袋10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3)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 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 1吨=1000千克 学生读,教师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算。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举例说说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坊门街的铜像,斗潭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2、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5( ) (2)小明体重35( ) (3)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4)我国举重运动员丁美媛,在奥运会上三破世界记录以300( )的总成绩获得冠军。 (5)温州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 3、师: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多用“吨”作单位,例如: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摘自盐城市商会网站 燕京啤酒厂的一个生产车间的啤酒日产量约是200吨,2005年燕京啤酒的产销量列世界前十强。 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州6号运载火箭,它的起飞质量是480吨。 师:看来啊!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处处可见。 4、司机叔叔遇到了难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小朋友们,我拉着50袋大米,(大米每袋100千克)汽车自身重2吨,桥限载5t,我能通过这座桥吗? 四、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你能告诉大家你有哪些收获吗? 五、 布置作业:调查各种汽车的载重量。 课题五:吨和千克的关系 设计理念:在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吨,了解其应用。 2、推理“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习重点、难点:吨和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 教学过程: 一、调查复习昨天布置让大家调查汽车的载重量,谁能汇报一下? 汽车类型 载重量 其它情况 二、探究新知 师: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出示 3 吨=( ) 千克 6000千克=( ) 吨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并进行班内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重点说出原因。 2、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1( )。 一头大象重4( )。 一只苹果重150( )。 一个五年级学生重35( )。 3、他说得对吗? 一吨石头一定比1000千克棉花重。( ) 4、 填一填。 5吨=( )千克 9000千克=( )吨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拓展延伸:调查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通过比较,根据情况应采取哪些节水方法? 课题六:吨的认识练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2、在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打下重要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以及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展台 卡片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一、二、三题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袋白糖重500( ) (2)一头河马体重是3( ) (3)一个西瓜重5( ) 二、 判断对错. ⑴一袋奶粉重430克。( )⑵一辆卡车载重8千克。( )⑶5吨=5000千米( ) 三、选择。 1、三个鸡蛋约重( ) A 150吨 B 150克 C 150千克 2、一辆汽车载重量7000千克,合( )吨。 A 70 B 7000 C 700 D 7 四、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五、第3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六、列式计算。 ⑴4个500千克是多少?合多少吨? ⑵一个瓜农运来3吨300千克西瓜,卖了2吨,还剩下多少吨,多少千克西瓜? 七、渗透环保教育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鞋节水方法?写一篇数学日记。 相关链接: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