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六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内容: 书上第63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掌握笔算竖式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 2、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同学们爱看书吗?四月是我们学校首届读书节,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买书,看看买书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出示:一本书23元。问: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买10本呢?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会算吗?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3、如果要买12本要多少钱呢?算式怎么列?(23×12)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估算: 估一估,23×12大约是多少?生解决,反馈: A: 23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 B: 23估成20,20×12=24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3个12) C: 12估成10,23×10=23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2个23) 2、自主探索: 准确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算一算,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学生练习) 3、合作学习 师巡视,指导,参与交流。师:想好后可以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巡视学生计算,看看学生有哪些计算方法。) 4、小组汇报(展示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汇报: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计算可能会有以下方法:每出现一种方法,应该让学生讲明算理与方法,并让下面的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最好引导学生借助图进行分析) A:12分成10和2,23×10=230,23×2=46,230+46=276 当学生说完算式后,师进行板书,问:为什么要这样算?让学生说出这三道算式的意思。(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师:除了用口算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B:12拆成2×6,23×2×6=276。 师:哦,你把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拆分,变成了连乘,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谁看明白了? 师:如果是23×13能将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这样拆分吗?看来变成连乘不一定都能适用。 C:笔算: 2 3 × 1 2 ――――― 4 6 2 3 ――――― 2 7 6 5、研究笔算: 1)(学生出现了笔算的方法)刚才还有些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地进行了尝试,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看。对学生的竖式进行一一评价。 (学生没有出现竖式)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用列竖式来解决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练习,反馈: 展示学生的竖式,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其他同学对他的算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问:谁看明白了?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同学吗?(生生提问解答) 主要问题: ① 46是怎么来的?230又是怎么来的?276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手指着口算的部分)观察一下,有没有发现什么?这个算的过程也就是什么呀?口算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笔算的过程。(原来口算和笔算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20是否可以省略。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后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省略后23是否需要往后移?为什么3必须写在十位?23实际上是表示多少? 2)师板书完整算法: 我们现在一起来算一算。 师边写边问: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最后算什么? 2 3 × 1 2 ――――― 4 6 2 3 ――――― 2 7 6 3)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6、起先我们通过拆数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来算。现在又学会了列竖式,方法可真多呀!口算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列竖式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整板书)“笔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接着算吗? 指着两个84,问:两个都是84,意思一样吗? 2、选择练习: 选二道算一算: 32×12 22×14 21×34 34×21(有什么发现?) 3、判断改错: 发现同学们做题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查一查错在哪儿?(思考,指答) 我们在笔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呢? 4、一套连环画21本,每本14元;一套科技书11本,每本29元。我带300元,可以买哪一套书? 5、趣味练习: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数学魔法。魔法就藏在这四道题目里面,用笔算来计算这四道题观察这几题有什么规律,魔法就自然出来。 12×11 23×11 36×11 规律 如:12×11的积的方法是:两头拉开,中间相加。 由此可见笔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呢!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在书中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 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对于后面学习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1页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 3× 1 2=276(元) 2 3 × 1 2 ――――― 4 6 2 3 ――――― 2 7 6 答:一共要付276元。 教学反思: 1、本课原是想从旧知识出发,让学生借助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但在新旧联系处理上还不够紧密。在出示一本书23元后,问:你想买几本。学生说2本、3本,很散,也只是让学生这样说过而已,再提出买2本,算式怎么列,买10本算式怎么列。只是列出了算式。 改正:出示后,问:你想买几本,算式怎么列?让学生列式计算。再反馈。反馈时将23乘一位数的板书一种,乘整十数的板书一种。再问:这些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是旧知识。今天我们要问这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接下来的23乘12时,也会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而不会只用竖式。 不当处:当学生出现另外两种估算方法时,我问:少估了多少? 改正:比准确的结果怎么样?多估了还是少估了?少估了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 2、细节处理不恰当,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解决23乘12时,学生出来的算法比较多,其中一位是将23分成了20与3。再20与12相乘,3与12相乘。这位学生其实是受到了估算时的影响,少估算了3个12,因此他采用了这种方法。我称许他是对的。但接下来,我把他的方法给擦掉了。如果我将他的方法保留着,引出另一种口算的方法。(将12分成10和2)然后等竖式列出来,学生说了每一步的算理后,让学生找口算与笔算有哪些相通的地方,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其中的一种口算方法就是笔算的过程,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样的比较方法的相通之处更好价值。还有一位学生出来的方法是20乘10等于200,3乘12等于36,2乘23等于46,最后相加。这种方法是错的,我没有进行正确评价。 当学生没有出来我所要的方法时,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时,我可以进行适当适时地点拨。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所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应该让哪位学生展示,都要心中有底,不能随意地点名。 3、算理讲解得很透彻,但算理太忽略。在算理上,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第一步是怎么来的,第二步是怎么来的。但其中的第一步具体怎么算,我讲得比较简单。理解力好的学生能明白,但中下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我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与箭头来写明笔算的方法与顺序。 作业反馈:今天的练习里面,有三道是进位两位数乘法。练习中的目的是通过将第二个因数分解为整十数与一位数来解决,但很多学生没有想到用因数分解,只是用笔算,由于有进位,学生错的比较多。个别学生在笔算上还有困难。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