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信息窗2—参观学校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第五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 课题 手拉手信息窗2—参观学校 课时 2课时 设计教师 张敏 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方法设计 让学生自己看图编故事,通过图书室里的图书、杂志数量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一万是多少呢”、“怎样写一千二百五十六呢”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喜欢结交新朋友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我们的联谊学校去去参观一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计数单位“万”。 2、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1) 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xkb1.com (2) 认、读、写万以内中间有0的数。 三、巩固练习。 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5)写一个比 3205 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 9080 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 10000 的四位数。 1、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参照信息窗1的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进行教学。 2、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一百二十五写数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索、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使学生将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迁移到万以内数的读写上来。 3、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写数,然后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读、写万以内的数。新课标第一网 4、“自主练习”第2题是认读生活中的数据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并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的意义。 5、第4题是读数练习。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正确读出各数,并说一说数的末尾的“0”怎样读,数中间的“0”怎样读;二是说一说每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6、第5题是一种活动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可以采取小组练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写数、拨数,然后可从数位顺序、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几方面进行交流。为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练得好。 1、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问: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拨,学生数2000、3000……9000,再拨一颗,问:现在是几个千?你知道这是多少吗?我们知道在一个数位上满了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把千位上的十颗珠换成万位上的一颗珠),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万”,它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万位”。 www.xkb1.com 2、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那几个数位?你能完成这个数位顺序表吗?(课件一)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 3、教师一次在计数器上拨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问:这个数是多少?试着读一读。再问:你是怎样读的?学生齐读一遍。 4、学生尝试写数。(一生板演,师讲解:千位上写2,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6,个位上写5。) 5、练习:师在每个数位上再添一个珠。问: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千、4个百、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6、学生试读写,一生汇报,一生板演。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7、“课外实践”提示的是一个调查活动。调查前指导学生分小组制订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的时间、地点、内容等。然后,各小组分工调查,并以不同的方式记录调查结果,将调查的数据整理填写在统计表中。调查结束后,可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调查结果及调查活动的收获,以实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和交流信息,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习题设计 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 1、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2、写作:1256 读作:一千二百五十六 3、1500 6050 3005 教学反思 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是一个难点,学生有时分不清中间到底有几个0。需要不断练习。 生活中的实际题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效果很好。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