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教案及反思3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第三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反思 手机版 | ||||
课题 课本P87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3、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教学重难点 1、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2、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学方法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1)( )或( ) (2) ( )(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3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个解决。 2、第13题:Xkb1.com (1) 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并根据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3、第14题: (1)、看14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预习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堂作业本p52/1、2 选做题:课时特训p61/1、2、3、4 补充题: 课题 课本P88~89页 课时 第十二课时 乘法口诀表 授课时间 教学目 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方法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2、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3、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 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预习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堂作业本p53/1、2、3、4、5 选做题:课时特训p62/1、2、3、4 补充题: 6+7+8+9+10+11+12=( ) 教学整体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教学难点是: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我在教学《乘法口诀表》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背一背1~9的乘法口诀,由"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引导学生想象:把1~9的乘法口诀组合的一起,会是一个什么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乘法口诀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表象,并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在头脑中画一个1~9的乘法口诀表,了解乘法口诀表的规律.为下一步: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做个准备. 在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先让学生在4分钟内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每做一题,都是从一几得几开始依次背口诀的,不能将乘法口诀灵活运用,我就试着提示:计算时,我们在心里面想的是什么?,通过提示学生在计算时速度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也了解到,学生在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方面还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还要加强训练.新课 标第 一网 课题 课本P90页 课时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 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熟记口诀是重点,运用口诀解决问实际题是难点 教学方法准备 口诀卡片、空白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1、师: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咱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 生:举手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2、整理乘法口诀表 (1)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生:独立用算式表示出所有乘法口诀 。 (2)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3、介绍“九九歌” (1)自己从课本90页中找到答案。 4、整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回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提出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二、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1)、完成91页第一题。(完成后,同桌开火车对答案) (2)分蛋糕。(91页第二题),做完后举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综合练习 (1)观察水上巴蕾舞,课本91页第三题,看问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时说解题思路。 (3)独立分析完成四题 3、创新练习 自己编出自己心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表现得怎样? 预习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堂作业本p54/1、2、3、4 选做题:课时特训p63/1、2、3、4 补充题:列式计算。 3个8的和: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或( )。 8的5倍:( )或( )。 8和7的和:( )或( )。 教学整体反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学生还乐意听,到后来就越发的不耐烦了,教学的形式不是太多样,大部分就是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很是枯燥和乏味,在知识的引导方面做的也是不够,尤其表现在“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这一环节,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要多学习、多钻研的地方。 课题 课本P92、93页 课时 第14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重点。 2、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点 教学方法准备 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六个图钉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一、观察物体。 1、生: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说一说一样吗? (1)展示卡车模型的前面、后面、侧面情况让学生辨认。 (2)再展示椅子的前面、侧面、后面情况再来让学生辨认。 2、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 3、师: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听完故事,小组讨论汇报。明白了什么道理。 4、小结:观察物题时要做到从不同角度,全面的观察物体。 二、动手拼摆。 1、拼摆基本图形 (1)、用桌上的学具摆出学过的图形。 (2)、介绍自己拼摆的图形。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拼摆组合图形 师 :出示范例,摆出一个图形,(课本93页图案) (1)、生认真观察发现。 (2)、小组合作用最少的小棒,摆出最多的图形,看谁的办法最巧妙。 (3)、展评学生作业。 3、量一量、画一画 (1)、学生制作活动角。同时玩一玩,玩时能发现什么? (2)、按要求转出角。小组讨论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 (3)、让学生用活动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4)、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角。 三、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 玩的收获。 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预习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堂作业本p55/1、2 选做题:课时特训p64/1、2、3、4 补充题:在家自己练习摆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多少根火柴? 相关链接: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学反思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