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六、厘米和米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第三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1、厘米和米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观察体会线段产生的全过程。 2、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特征。 3、学生能与已有的知识相贯通,会数线段。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线段,会使用不同的工具画线段。 4、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感受线段的产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线段的产生,体会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理解线段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进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念儿歌吗?谁愿意念给大家听听?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喜欢吗?一起大声念念看。 2、仔细观察儿歌里的两行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能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操作) 3、师:把线拉直,这两手间的一段在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呢,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二、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8、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六、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 第二课时:学画、量线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有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学画、量线段 师:请大家猜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 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 二、探索新知 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量一量”的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 )里应填什么数,然后教师强调: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 B、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如铅笔刀的另一端对准刻度线“7”,所以,这只铅笔刀长是7厘米,图中的线段是5厘米。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详细了解测量铅笔刀的长和线段的长的过程。 (3)操作、亲自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和长度。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的“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上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的地方。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学生看更清楚,教师可演示。 师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3)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画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3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第三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第四课时:认识米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 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总结 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2、实践活动:量一量 教学目标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到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尺 1、请学生来介绍一下自己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用学生尺量一量长方形纸,并填在书上。 提醒:在量时应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将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学生量后,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三、用各种尺量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拃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来量?如果要量一步、一庹呢? 2、学生们分组合作测量,汇报测量方法的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量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4、组织学生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先请学生一拃一拃地量,再说出估测的结果。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案。 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 3、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就量出球架的高? 4、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线段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说说所选用的工具、所测量的长度。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