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五、口诀求商(一)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第三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1、口诀求商(一) 第一课时: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决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重点; 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法,并能灵活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2、引入新课。 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4项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分,实际上是怎样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 2= 5) 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10÷ 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10 ÷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二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地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课本第42页“试一试”。 (1)出示8÷ 4和12 ÷3。 请学生们读一读。 (2)想一想。它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 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自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地解答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完成。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更可以根据相应的乘法算式来计算。 2、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们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提问:你们为什么东西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完成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幅图。 A、请学生们说说这幅图的图意。 B、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学生填写算式。 C、集体订正。 (2)出示右边一幅图。 A、请同学们动脑筋把它编成一道题目,说一说。 B、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 C、学生们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3)小结。 以上这两道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五、练习 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二课时:口诀求商(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重、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板书:6÷2=3 )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板书:6÷3=2 ) 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免子,如果每只免子吃了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1)学生列式解答。 (2)说说为什么这题目要用乘法计算?算式4×3=12(个)表示什么东西意思?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的左边一题。 (1)出示挂图和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 (2)学生列式。(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 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 :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的右边一题。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从题中可得知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免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20÷4=5) (3)说说这题目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一说这题目为什么也右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东西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不能是作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目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题目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2、练 习 第一课时:用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重点 能灵活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习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最好、最快。 1、完成“练习五”第1题。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一个说口诀,一个说相应除法算式,两人轮流进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提问: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 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4)请学生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5)小结。 4、看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五六三十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1)指导学生先算出一边算式的商,再把高与另一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2)学生练习。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在规定和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四、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8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 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方法、步骤同上。 3、小结。 第二课时:用口诀求商(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揭示课题。 根据乘法除法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挂图。 请学生们说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A、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B、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C、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D、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A、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 B、说说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意思。 C、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什么样的关系? 4、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有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一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出示第12题插图。 提问:商店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 (2)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3)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4)完成第(4)题。 2、完成“练习五”第13题。 (1)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2)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从表中摆的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