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七单元教材分析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第二册)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可分两大部分:5 以内的数的认识,5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安排是先1-5的加减法,然后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最基础的知识。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的难点,也有利于掌握 5 以内的加减计算。教材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知识。(P14-P15 看图数数时,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一一对应。又如 P17 猴子、梨、桃子、香蕉的对应排列成象形条形统计图)。教材还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如 P15 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后面的圆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图形的特征。教学材料的选取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呈现方式是设置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体验过程,抽象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新课标中的对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本单元已经得以体现。下面分小节谈。 一、1-5 的认识 【教材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有: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的含义、数的组成。将一个个知识点以较形象的标题单列出来。如P15 的野生动物园主题图,让学生经历数具体的人和物的过程抽象出数,突出基数含义的领悟,便于认读。P16 在计算器上拨珠和点子图,让学生领会从 2 开始,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加1得到,理解数的顺序。P17 以“比大小”为标题,先用一一对应排列出猴子和三种水果进行比较,引出关系符合“=”“>”和“<”。P18 的“第几”,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P19 以“几和几”为标题教学数的组成。通过老师和两个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摆小花活动学习 4 以内各数的组成,再小组合作探索5的组成以及规律。P21 的练习二是配合这部分内容而设计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1-5的各个数,会用1-5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2-5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符号含义,并知道用关系符号词语来描述1-5以内数相互之间的大小。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安排 3 课时进行。P14-P16的1-5基数含义和认、读、写,数的顺序,练习二的第1——第4题为1课时。P17-P18 的“比大小”、“第几”,练习二的第6题——第7题为1课时。P19-P20 的“几和几”,练习二的第8、9、10题为第三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区分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也可以把基数和序数的内容排在一起,以“几和第几”为标题。 2、基数含义、数的顺序,认、读、写的教学。 ①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动物园的主题图。数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然后教师为各小组准备数量足够的各类人和物、1-5的数字卡片以及小棒。小组合作,使数字卡片和事物的卡片对应摆出来,同时摆上对应根数的小棒(引导学生把小棒摆成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挖掘图中的信息资源,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各个数除了书上代表性事物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如“1”还可以表示1个太阳、一位老师、天空中一只小鸟在飞。“2”还可以表示2棵大树、2根木桩、2个背书包的小朋友。“3”还可表示3只长颈鹿。“4”还可以表示4朵白云、4个小朋友、4只小鸟。“5”还可以表示5朵花等等。P16的做一做,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师拿出一个数的实物,让学生各自拿出相应的学具和数字长片,加深对基数含义的理解。同桌同学还可以互相说说自己周围还有什么为1-5数的物体。做练习二中的第2、3两题。 ②利用计数器进行1个1个地拨珠活动,说明2比1多1个,3比2多1个……,利用点子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数的顺序,为比数的大小打下基础,做练习二中的第4题。 ③写数教学,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3、比大小的教学。 ①比数的大小教学内容是在前面的第二单元“比一比”和数的顺序基础上学习的,也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数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要渗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 ②学生利用相应数量的学具,观察P17的情境图摆一摆。3只猴子吃3只桃子,1对1,刚好没有多余,抽象出3=3,3只猴子吃2根香蕉,猴子多1只,不够吃,抽象出3>2……的方法,因为“大小”和“多少”是有联系的,但这里主要是从直观的实物多少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的,教师应让学生在直观观察比较事物的多少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等于”、“大于”、“小于”词语来描述观察的结果,了解关系符号的功能。 ③扩大比较空间。可以用其他水果之间进行比较。思考题的5只白兔与4个萝卜比较,也是由一对一有多余的方法,比较结果是5>4或4<5 。P18的做一做,第1题是利用灯笼、小猴子对应排列,填数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感知。 ④做练习二中的第5、6题,用关系符号交流周围的实物,同时让学生用一个数说出三种表达方式。如3 = 3,3>2,3<4。渗透大小的相对性的思想。 4、“第 几”教学。 ①教师可参照P18的情境图,把人物制成动态的卡片,让学生互相说说一共有几个什么样的人在购票。从前面数起,谁是第1,谁是第3……,如果从后面数起,谁是第1,谁是第3呢?……。如果前面第1个人购票后,剩下几个人?现在谁是前面第2个?……。 ②看P16做一做的第2题的照片,说说共几人?几个男?几个女?谁是第几,从右边数起谁是第几?……。体会基数是指一共几个人,第几是指某个人从哪个方位数起是几。 ③通过学生摆学具(如练习二的第7题)的数学活动和做游戏的方式说说教室里的人或物的情况,要求学生带上方位词,初步感知方位,激发学生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增强数学语言的表达。完成练习二的和第 9、10 两题。 5、几和几的教学。 P19 的主题图是通过一位老师和二个小朋友的分4朵红花的3种不同分法,抽象出 4 的分解图。让学生利用做一做中的猜数活动,掌握 3 和 4 的组成。P20的4个小朋友合作交流摆小棒活动,学习5的4种不同组成方法,同时探究规律,又通过师生互动做一做,从直观中抽象出5的组成。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 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减法两部分。 先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P23的主题图是通过1个红纸鹤和2个蓝纸鹤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求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多少?都是用加法计算。初步感知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同时认识算式1+2=3,3+1=4 中的计算符号。教材安排了摆圆片,说算式活动。P24 是加法计算的教学,主题图有三种不同的算法,做一做中两道题,都是通过直观实物抽象出算式和得数,展示不同的算法。 减法认识和减法计算教学内容与加法类似,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要用减法计算,利用5-2=3为例,展示算法多样化。教材还配备了内容较丰富的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正确口算1-5的加、减法。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交流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建议】 1、本部分内容可分5课时完成。加法认识,1-5的加法、减法认识,1-5的减法,综合练习各1课时。 2、加法认识的教学。 ①P23 的主题图让学生直观地通过一个小朋友的1只红纸鹤和 2 个小朋友的 2 只蓝纸鹤,1 个小朋友和 2 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一只红纸鹤和 2 只蓝纸鹤合起来,求一共有几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得数是3,引出加法算式,认识“加号”,并会读算式。让学生利用气球图说出算式3+1=4的意思。加法的认识是通过直观操作抽象出加法算式的,应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②做一做中的摆学具活动,可以让同桌同学合作,充分地摆各种学具,说出不同的算式,直观数出得数。联系数的组成,把同一个得数(和)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如:3+1=4,2+2=4 ……。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进行一定量的巩固练习。 3、加法计算教学。 ①教师创设如 P24 的小鸟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根据加法含义说出算式4+1=5。教师问:“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反馈各种算法。教师应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不同的算法,并予以肯定。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a、看图1只1只数出来的。b、从原来4只数起数到5只数出来的。c、用掰手指方法1只1只数出来的。d、用数的组成方法(4和1组成5)算的。e、摆学具的方法。f、直接看出来的等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不同算法比较,哪种算法较好,用你认为较好的方法完成做一做的两道题,再小组合作交流,怎样的计算方法最好。同时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 ③以上诸多的算法中,有些算法是有局限性的,烦琐、慢、不好的。教师可设置一些有障碍性的游戏口算练习(如比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感悟那种方法最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维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展。达到自主优化,自我感悟。使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得以落实。 4、减法认识和减法计算内容,教材编排和教学思路与加法类似。减法口算方法还可以用推理的方法(想加算减)来计算。 5、综合练习(P27的练习三)。教师在理解练习内容编排的意图基础上加以发挥,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0的认识和有关加、减法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盘中“没有”桃子可以用“0”来表示,利用直尺的起点刻度“0”,说明“0”也可以表示起点的二层含义。同时说明了 0-5 数的顺序。有关 0 的加、减计算是根据 0 表示“没有”的含义算出得数。P29 的情境图中描述的一个鸟窝中原来有 3 只小鸟,现在飞走 3 只,这时鸟窝中“没有”小鸟,可以用“0”表示结果。列成算式是 3-3=0。一片荷花叶子上有 4 只青蛙,第二片叶子上 0 只青蛙,加起来得数从直观上看出是 4 只,就是原来的 4 只 ( 加数 ) ,算式表示是 4+0=4。这里初步展示了 0 的加减法的二个特性。在做一做的加减法练习中,体现了有 0 的加减计算的其他特性。如: 0+0=0,4-0=4等。教材还安排了配合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的含义。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 2、会用0的加、减法的特性来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能熟练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3、通过综合练习能用5以内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交流,培养主体意识和对算法进行内在优化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本部分内容可分2课时完成。0的认识和0的加减计算1课时,完成综合练习四1课时。 2、P29的猴子吃桃子情境图,第一个盘子里原来有2个桃子,用“2”表示,第二个盘子里剩下1个桃子用“1”表示,第三个盘子里“没有”桃子用“0”表示。让学生初步感知“0”是表示“没有”的意思,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左端起点用0,依次一段一段地数,分别用1、2、3……表示。这里一方面说明0可以表示起点,同时0是排在1的前面,说明0<1的意思。 3、利用3只小鸟从鸟窝中都飞走了,鸟窝中剩下0只小鸟的结果,根据减法的含义,可以列出算式3-3=0。这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操作内容,练习得数是0的减法,加深对同数相减得数是0的意义理解。 4、一个加数是0的加法意义教学,是通过一片荷花叶子上有4只青蛙,另一片叶子上0只青蛙,二片叶子上的青蛙合起来结果还是4只,算式是4+0=4,让学生说出其他算式,说明0加上一个加数,结果就是这个加数的意义。5-0=0可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说说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没有去掉,结果等于原数的意思。 5、通过做一做中的练习,以及学生互相出题计算的活动。加深对0的加减法计算的特性的掌握。如:0+0=0,意思是没有东西加没有东西,结果还是没有。 6、练习四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师应理解每题编排的意图,加以利用,发挥其作用。(题意) 几点思考 1、实验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改变了省编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模式: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而是以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 教材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联系实际,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具体情境,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教师对教材意图的理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生活经验如何有效地过渡、提升为系统的数学结构,实现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和整合性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2、教材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和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转变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创造民主和蔼的教学氛围。 3、关于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而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多样算法,应于以引导,学生从优选择,接受他人的意见,使信息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把教师自己的算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强求统一算法,尊重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自主优化。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摆弄实物,对几种基本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不要提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 2.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认知特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抛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形。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并且,每个学生可以说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 做“做一做”第1题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圆柱、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活动的形式可以参考教科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例如,可以让学生从斜坡上把圆柱、长方体、球滚或滑下来,看哪个先到底端。 做“做一做”第2题时,可以采用教科书上蒙眼睛摸实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在一个箱子里或袋子里摸实物。做游戏时,可以选一些比较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摆在桌子上。由一名学生说出一种图形的名称,让另外两名蒙眼睛的学生摸出这种形状的实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还可以让蒙上眼睛的学生随便拿一个立体图形,摸一摸,再说出拿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要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师可以先拿一个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是什么图形。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立体图形学具,照教科书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每组抽一名学生把本组中画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不同,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方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全体同学完成以后,再把所有组画出的长方形放在一起,所有正方形放在一起……然后,仿照立体图形的教学,对四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做“做一做”第1题时,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例如,有的学生经常会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而不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形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 做“做一做”第2题时,要让学生自由想像,利用学具,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教师无需过多干预,并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练习五的教学建议】 第1~3题以涂一涂、数一数等不同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辨认进行巩固。第1题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第2、3题时,可以直接数出图中的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数一数。 第4题让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如果直接自由拼摆有困难,可以先照着书上的示图摆一摆,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想像,自由地摆出自己喜欢的图。 第5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做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不凭借实物,借助表象进行推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拿实物来画一画。 第五单元 分类 什么是“分类”? “分类”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查了一下字典“分类”的概念是这样的:分类,亦称“归类”。即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举例:比如有红、黄、蓝若干个球,可根据事物的“同”即相同颜色为类来分;也可根据事物的“异”即不同的颜色为类来分。)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分类,而分类的结果是一个集合。) “分类”这一数学内容在新教材的第一册中独立安排成单元,我想原因为四:1.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般大人都会对刚入学的小孩说:你已经长大了,是小学生了,该懂事啦。此时的小孩懵懵懂懂的感觉到我上小学学知识啦。因此这时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分类整理,这样学习和生活才有规律。3.学习分类是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比如,统计与概率就是。4.分类能力既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进行分类时,学生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同时,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现在,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益处。所以,学习、学好“分类”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 教学内容与课时对比: 省编教材的分类是在新学期的第一堂准备课中的“分一分”呈现。(看教材书)“分一分”实物图是把小狗、小猫、铅笔盒、卷笔刀、橡皮和小熊。要求把同类的物体圈在一起,渗透一种把同类物体组成一个集合思想。这个圈的过程就是按单一标准分类。(简单分类) 现行的人教版将原来准备课中的分一分,分列出来成一单元:“分类”。显然现在的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增加了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 省编教材的课时量,依我看不足三分之一课时,而人教版为2课时,课时量增多了。 本单元要教学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什么是单一标准分类和不同标准分类呢?单一标准分类是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归为一类。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p38)。不同标准分类是以不同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比如p39分铅笔 )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