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公平性》两种不同教学策略引发的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在我校“龙泉杯”小学数学教师作课预赛活动中,我听了两堂课,内容都为《游戏公平性》,其中有一数学环节为“抛硬币”,两堂课从课堂导入环节来看,不仅教师设计的问题相同,甚至连学生的争论内容也大同小异,但面对相似的教学现状,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相似的教学导入: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足球比赛情境图,你发现了足球比赛前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开球的?(抛硬币),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为什么?(生有说公平的,有说不公平的)

师:刚才有说公平的,有说不公平的。下面,请一位同学抛10次硬币,看看会是什么结果?

(一学生动手抛硬币,师生一起记录)

师:刚才,××同学抛了10次硬币,发现正面朝上的有6次,反面朝上的有4次,那么,同学们猜猜,如果××同学一直抛下去,到100次、1000次、10000次……正反面朝上的数可能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生1:我想如果继续抛下去,抛100次,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是60次,反面朝上的次数会是40次;如果抛1000次,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是600次,反面朝上的次数会是400次……以此类推,正面朝上的概率高。

生2:不一定,抛的次数多,也有可能反面朝上会比正面朝上概率高,抛10次太少,说明不了问题。

生3:我猜抛的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概率应该差不多。

师1的教学策略:

师:每个人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我们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抛,一人记录,其他两人观察,每组每人各抛25次,然后把每个人抛的结果相加就是抛100次的情况。抛的时候要注意每次抛的高度要一样,现在开始。

师2的教学策略

师:每个人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可这毕竟只是大家的猜想,接下面,我们就应该……

生(异口同声):验证

师:好的,你们想怎样验证呢?

生1:要使验证结果准确,就应该抛10000次以上,抛的次数越多越好。

生2:不行!10000次时间太长了,我看先抛100次再说。

生3:(立刻反驳)每人100次难道耗时不多吗?

(课堂上片刻沉默)

生4:有办法,我们可以采用4人一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完成。

师:这办法不错呀!怎么分工?

(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低声讨论,跃跃欲试)

生4:4个人每人抛25次,并分别做好记录,再汇总统计,就能得出结论。

生5:这办法非常好!如果按照他这样的的操作思路,每个小组测出100次结果,那么取我们班10个小组的测试结果和就能知道抛1000次结果了。

生6:对!对!(迫不急待地)取这样的班级10个就能算出抛10000次的结果了。

生7:我还有其他的操作方法,根据刚才的猜想,可以把全班同学按照猜想结果“正面朝上次数多”,“反面朝上次数多”“两个面朝上的次数差不多”分成三大组,每组各抛100次,至于每人要抛几下,就用100除以组内人数来定,然后统计出结果,看看竞赛哪一组猜想能胜出。

…………

反思:

1.两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反映了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师1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让学生完全按自己的设计操作,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的主动权。而师2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而是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留给了学生是足够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从学生的交流可以看出,师2课堂上的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师1切断了学生的争论,要求学生进入合作验证阶段,并且为学生设定了合作的目的、内容、方法。接下来的现场学况不难想象:全班所有小组都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没有给学生提出操作异议的时间和空间,局限了学生的交流空间,学生没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师2并没有像师1那样就此切断学生的争论,而是顺势引导学生明确有了猜想还需用事实验证猜想的准确性,师2不急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而是进一步追问“你想怎样验证”,很巧妙地把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抛给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新一轮发言高潮,学生普遍认为抛的次数起多其结果越准确,但针对课堂40分钟,次数多耗时多这一矛盾。有学生就提出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来完成,至于怎样分工?师2提供给了学生思维碰撞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纷纷出谋划策,思路广开,提出了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极具课堂操作价值的合作方案,学生的交流是积极的主动的。

3.对比两师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及可经见的教学效果,不难发现师2的课堂要明显优于师1的课堂,问如何!在于师2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而且善于顺着学生思维发展的主线,设计自主开放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异性,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丰富了课堂内容,促使资源的生成,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

 
相关链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