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操作,知道角的特征及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剪刀、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吸管、小棒、硬纸条、图钉、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下图: 提问:这幅画上画了什么?它是有哪些图形组成的?能指出这个机器人的手在哪儿吗? 指出:它是这个三角形的一部分,它也有个名称。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种新的图形——角 二、操作探究 〈一〉认识实物中的角 1、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有角 生:屋顶有角、三角板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板上的角在哪儿呢? 教师规范指角的方法。 2、从实物中找角。 每同桌同学为一组,合作从所给的学具袋中(五角星、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吸管、小棒)找出角,并按这些物体有角没角分成两类 【评析:从生活中引入角,从认识的事物中进行分类,初步感知生活角的特点,从辨析中理解角。】 3、初步认识角的形状和特征。 (1)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以上表面有角的学具材料中取一个物体,提问: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语言描述角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2)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尖尖的、直直的、平平的、滑滑的 【评析: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中半抽象出角的特征,利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 4、折角、摆角 (1)要求学生将学具袋中没有角的物体想办法变成有角的物体。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选取学生制作出的不同的实物角展示在黑板上,并指出制作的角在哪儿。 (3)指名三位学生上黑板沿实物角的边画角。 【评析:通过变角的操作削弱非本质属性,抽象出角的本质属性,在辨析交流使概念深化。】 〈二〉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将实物移置图形的上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上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角(第112页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儿还有角? 【评析:在前面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老师帮助学生形成抽象的正确的角的概念,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通过举例联系实际。】 3、学习画角 师:既然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是先画顶点还是先画边呢? (1)小组讨论画角的步骤,并说说理由。 (2)学生质疑:先画边还是先画顶点。师生讨论解疑。 师画出:不相交的边。 (3)指导看书角的步骤: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学生独立画角,指名上黑板画,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5)问:观察黑板上的角大小相同吗? 生:这些角不一样大。 师:这说明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评析:画角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自学课本明确正确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释疑建构,以培养学生认真看书的习惯和初步的自学能力。】 4、做活动角 师: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就知道了。 (1)学生独立用两根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 (2)将你做的活动角变大一些?能变小一些吗? (3)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引导归纳:角的大小与两边是不是*近有关,角的两边*得越远,角就越大。 【评析:创作活动角,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 三、小结、深化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深化拓展 (1)做第114页练习第2题(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一个长方形如果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答案。 【评析:从数角到剪角,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后作业:数一数机器人中共有几个角? 【总评】: 一 、知识教学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1、从生活中引入“角”,从操作中感知角。新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接知如接枝。”本节课通过同学自己画的“机器人”的手引入角,再例举生活中实物的角,在老师提供的实物中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然后把没有角的物体变成有角的物体等,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样的设计符合的学生认知规律。 2、从实物中抽象角,从辨析中理解角。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与几何图形抽象概括性存在差异,在摆角、折角的过程,教师通过让学生把没角的物体变成有角的物体,并把实物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用粉笔描绘出角的形状,移开实物,得到数学中的“角”。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数学中角”的过程,非常精彩,有创意。在画角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角的画法,引发认知冲突:先画边还是先画角?展开讨论。教师加以适时点拨与激励,又通过教材的双向交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启发,达成共识。完成了“物――形”的抽象过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建立)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 二、教师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智能。做活动角时,教师创设操作――演示――讨论――汇报――结论等一系列活动,从前面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领悟到:角的两边*得越近角就越小,离得越远角就越大。从而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探索中内化了角的本质属性,在交流中揭示学生内部心智语言的思维过程,注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在拓展中激发兴致,获得体验。通过数图形的角到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角?要求逐步提高,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兴奋得欢呼鹊跃。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能力。 总之,本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从生活中实物感知角加以抽象,在大量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知识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及能力的培养两条脉络交相辉映,学生学的扎实,学的有趣,确实是一节生动活泼,效果明显,有创意的好课。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