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长高了(人教版教案设计)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