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 |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的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第37页“做一做”的第一题,以及练习八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柱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它们的体积公式用一个式子怎样表示呢? 2、引导学生观看屏幕出示的小朋友抱柱子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抱着的柱子是什么形状? 生:圆柱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想不想知道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生:想!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小组合作,实践迁移。 (1)启发:通过回忆圆的转化,你觉得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而后组织全班汇报。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将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然后拼起来,对比3次拼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 (4)汇报: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配合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内容。) (5)概括:试着让学生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引导学生观察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运用新知,尝试解答。 <1>我来显身手: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出示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A:尝试: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解答,(找学生演板) B:展示: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展示于平台之上。 展示一:50×2.1=105(立方厘米) 展示二: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平方厘米) 展示三: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展示四: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0.005×2.1=0.0105(立方米) C:辨析:几号解答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必须先统一单位后再计算体积应用体积单位。 <3>拓展: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公式是:V=∏r h 练习:求当r=5,h=6时,圆柱的体积。(单位:厘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想带大家到游乐场去参观,但是游乐场的门卫老爷爷喜欢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他要求每参观一项设施之前,都要先答对一道题,有没有信心? 屏幕出示游乐场图片,游乐场设施有过山车→压路机→太空漫游→旋转木马→摩天轮→滑梯→游艇 1、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高h(米)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2、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半径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 4、如果计算大厅里的圆柱的体积,你认为测量哪些数据较方便?一大厅柱子的底面积是1.25米,高是4米,体积是多少? 5、一个圆柱体积是8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6、(1)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高和体积成( )比例。 (2)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7、判断 (1)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 (2)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 (3)两个圆柱体,底面积大的圆柱体体积就大。( ) (4)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就扩大4倍。( ) 四、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用转化这一数学手段,把圆柱转化成已学的长方体,从而推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际上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转化”,例如,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是融会贯通的。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完整公式图片)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搜索相关课件』 | ||||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 |